(二)、免疫程序。 制定免疫程序時需考慮的因素有:
1、免疫要達到的目的。不同用途、不同代次的雞,免疫要達到的目的不同;比如肉雞,免疫要達到的目標是保證存活率;蛋雞要保證產蛋率與存活率;種雞不僅考慮產蛋率與存活率,還要考慮給子代提供均勻有效的母源抗體。所以雞的用途不同,要達到的目的就不同,所選用的疫苗及免疫次數也會不同。
2、當地疾病流行情況。針對當地流行的疾病種類決定所免疫苗的種類、時間與次數。
3、母源抗體情況。當母源抗體水平高且均勻時,推遲首免時間;當母源抗體水平低且均勻時,首免時間提前;當母源抗體水平高低不均勻時,需通過多次免疫使所有雞群均獲得良好的免疫應答。
4、免疫間隔時間。根據免疫后抗體的維持時間決定。一般首免主要起激活免疫系統的作用,產生的抗體低且維持時間短,與二免的間隔時間要求短一些;二免作為加強免疫,產生的抗體高且維持時間長,與三免的間隔時間可以延長。
5、疫苗間的相互干擾。兩種及兩種以上的疫苗不能在同一天接種,更不能混在一起接種。
6、疫苗的毒力與性能。疫苗的毒力越強,性能越優良,對雞群的應激越大。這種疫苗一般用于大日齡,加強免疫的雞群。
7、免疫方法。根據當地及雞群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免疫方法。
8、疫苗的搭配使用。活苗的優點是抗體產生快,免疫應答全面;滅活苗的優點是產生抗體高且維持時間長;二者聯合使用可以使雞群產生堅強的保護力。
(三)、免疫操作。免疫操作是指免疫過程中的具體步驟、動作要領以及注意事項,不同的免疫方途徑其操作方法不同。免疫過程中,正確和規范的操作方法才能保證雞群接種等量的疫苗和最大限度的減少應激,從而保證整個雞群產生免疫應答的同時性。
(四)、抗體監測。雞群免疫后產生的抗體如何?免疫是否成功或失敗?可通過監測雞群免疫前后的抗體水平得知。一般活苗在免后1周抗體開始上升,2 周齡時到達峰值,可以維持2個月;滅活苗免后2周抗體開始上升,4周齡時到達峰值,可以維持3-4個月。另外,抗體監測還可以檢查雞群的抗體水平以決定免疫時機。監測也是一種確診疾病的方法。
(五)、免疫人員。責任心強的免疫人員是嚴格落實免疫的保證,怎樣提高免疫人員的責任心呢
選拔人才:由于免疫崗位的重要性,需選拔有一定的專業素質與強烈責任心的人員充實到免疫隊伍。
文化熏陶:文化時時刻刻在影響著每一個人,要努力打造團結、敬業、學習、互助、負責的優秀團隊文化。
技術指導:定期進行免疫原理、操作的培訓;免疫開始前將本次免疫的重要性、關鍵點、要求進行詳細講解并做出示范,保證免疫操作的合格、標準、統一。
制度約束:免疫時要做到分工、責任明確。各小組所免疫的雞群要進行詳細登記并存檔備查,免疫完成后由負責人檢查免疫質量,不符和要求的重新免疫。
政策引導:將免疫結果即雞群的健康狀況與免疫人員的工資掛鉤。雞群生產性能好時獎勵,由于免疫失敗造成的發病要承擔責任,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