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沒有蒼蠅,又聞不到臭味兒,遼寧省順城區會元鄉磚臺村張玉良的豬舍就這樣與眾不同。豬e網小編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經驗。
張玉良養豬出了名,他因此不僅上過遼寧衛視“黑土地”,而且每年還要迎接來自不同地方的考察團。張玉良的豬舍不是最大的,但卻是最清潔、最環保的。這一點讓其他養豬戶自嘆不如。清潔化養殖給他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減少了豬糞便對地下水的污染,可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
會元鄉動物防疫監督所所長陳愛群介紹,清潔化養殖項目是利用微生物制劑,按一定比例摻拌木屑或稻皮做豬圈的墊料。利用生豬的拱翻習性,使豬糞、尿和墊料充分混合,通過微生物菌群的分解發酵,使豬糞、尿中的有機物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轉化,微生物以尚未消化的豬糞尿為食餌,繁殖滋生。隨著豬糞尿的消化,臭味兒也就沒了,同時含有無機物和蛋白質的大量生物可以成為豬的食料,形成良性循環。
2010年5月,會元鄉動物防疫監督所從省技術推廣站爭取到清潔化養殖項目,張玉良成了全市養豬戶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張玉良的豬舍有1500多平方米,每年出欄1000多頭豬。采用清潔化養殖方法,張玉良前期投入1.5萬元。“材料每5年更換一次,而且更換下來的材料還是很好的肥料。原來我的豬舍一年僅雇用清糞工的工資就接近3萬元,5年下來就得10多萬元。采用清潔化養殖,成本降低不少。”張玉良深有感觸地說。張玉良還投資70萬元改良豬舍,讓豬舍更加符合環保要求。當年,張玉良申請的清潔生產及農村小區建設的扶持資金批復下來,共獲得補助30萬元。如今,在張玉良的帶動下,已經有10余家規模化養豬戶采用清潔化養殖法養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