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生命早期的一些因素會影響后裔的生長肥育表現,根據荷蘭的研究人員,但這種影響很弱。
母豬在妊娠期和泌乳期會給自己的后裔提供一個特別的環境,荷蘭維格寧根大學動物繁殖與染色體組中心的Ewa Sell-Kubiak和那里以及Beuningen豬遺傳研究所的聯署作者最近在《動物科學雜志》當中撰文稱。
他們解釋說,母豬生命早期的一些特征(母豬歷史特征)可影響她生產、哺育健康仔豬的能力。在生長肥育形狀的遺傳當中,這種影響被估算為一般的產仔效應或母豬效應。
他們的研究的目的是找出那些影響后裔生長速度(GR)和飼料采食量(FI)的母豬歷史特征。位于荷蘭Beilen的豬遺傳研究所實驗豬場從2001年5月至2010年2月之間記錄了來自604頭公豬和681頭雜交母豬的17,743頭生長肥育豬的數據。生長肥育被分為兩個階段(階段1:26-75kg,階段2:75-115kg)。
母豬歷史特征包括:出生窩仔數,出生年度與季節,出生豬場,斷奶日齡,轉入實驗豬場日齡,初次授精日齡。把這些母豬特征加入到基礎模型當中,每次加一個,以便研究這些特性對生長肥育豬形狀的影響。這樣,就把母豬特征(P<0.1)同步結合到動物模型當中。
母豬出生時的窩仔數每增加一個,她的后裔的GR就會降低1g/天,FI會降低4g/天。初次授精日齡每增加1天,后裔GR就會增加0.1g/天。
模型中加入母豬特征之后,計算得出的GR和FI的遺傳力(僅限于生長肥育階段2)有所降低。
研究人員發現,基本模型與加入重要的母豬特征之后的模型相比,計算得出的一般產仔效應并沒有差異。FI的母豬永久效應從0.03(基礎模型)變為0.00(加入母豬特征之后的模型),FI階段1的母豬永久效應從0.03(基礎模型)降低至0.01(加入母豬特征之后的模型)。
Sell-Kuiak和聯署作者得出結論,選定的的母豬特征的確影響后裔的生長肥育性狀,但這種影響非常小,只能解釋生長肥育豬的GR和FI上的一小部分變異。母豬特征能夠部分解釋與FI相關的永久母豬效應,但無法解釋一般產仔效應。
盡管母豬生命早期特征能夠影響仔豬性狀,但無法據此來預測哪頭母豬會生產出生長肥育性能更好的后裔,研究人員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