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活力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概念,因為它不容易進行觀察,因此很難進行客觀性的描述。而對這個參數的研究可以揭示兩種現象:其一仔豬活力直接影響仔豬的機體性能和死亡率。此外,仔豬活力取決于分娩過程中(條件、持續時間等)的進展。這些因素強調了在這關鍵時期良好管理的重要性。
1997年,法國養豬科學家帕特里克埃爾潘及其他科學家建議評估仔豬出生時的生存能力,而不是活力,并將其分為4個等級。然而,在他們的工作中進行了活力的研究和考慮評估活力的幾種標準:
1、出生至第一次接觸母豬乳頭的時間間隔
2、出生至第一次吸乳的時間間隔
3、在24小時內直腸的溫度
4、出生后前十天內的增重情況和存活情況。這是評估剛出生仔豬活力的第一種方法,但是它的使用有時顯得十分困難或令人困惑。主要是因為在評估某些標準的時候(例如首次吸乳:是否有效地將乳頭食入口里或吸乳?)缺乏精確度和存在一定的難度。此外,人力物力的限制使得這種方法要想常規的使用變得十分復雜。
另一方面,這種方法需要多種數據類型進行比較分析,但彼此之間卻不一定有嚴格的相關性。而在2008年英國科學家艾瑪巴克斯特和他的團隊設計了一種簡單的測量方法,主要關注在仔豬剛出生后的15秒內。根據評估仔豬活力的4個等級,這種方法也能夠將仔豬進行分類。這與埃爾潘的生存能力評估非常相似。該方法所使用的記分系統主要由拉曼集團的一個科研團隊在2008年法國的一家400頭母豬的商業化養豬場內進行研究得出。本文則主要對這項研究進行討論。
在討論本研究結果之前,我們必須考慮到剛出生的仔豬與分娩期間仔豬出現缺氧有直接的關系。出生后最弱的仔豬通常是那些分娩時出現缺氧癥的豬只。
仔豬體重
研究結果證實了出生后仔豬體重與活力之間的相關性。除了2級和3級的情況有著一種明顯的趨勢以外,不同體重級別之間的活力記分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參照慮埃爾潘(針對仔豬)的結論,這些結果并不會不符合邏輯。因為當仔豬面臨長時間的壓力以及分娩過程中出現難產的情況時,體內恢復自身平衡的能力較低,它們在子宮內便會很容易出現缺氧癥。換句話說,相當于仔豬的活力喪失。
分娩期
母豬分娩期間,第一頭出生的仔豬通常會比最后一頭出生的仔豬活力要高。而且不同活力分類的平均出生時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見表1)。這些數據證明隨著仔豬在陰道內停留的時間越長,發生缺氧癥的風險越高,很大程度上影響仔豬活力。因此,最后一頭出生的仔豬往往體況會是最弱的。另外,攝入初乳的能力較低更顯著的表現出這些仔豬的活力較低。所有這些參數必然影響著仔豬后期存活的機率。
毫不意外,在這些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相同的趨勢,即仔豬的平均活力與分娩期的進展有密切的關系:分娩早期出生的仔豬要比分娩后期出生的仔豬活力要高。研究結果表明分娩3小時后出生的仔豬活力會明顯下降。在實際生產中,這些仔豬往往要比較早出生的仔豬身體狀況要差,而且有時需要進行復蘇治療。最后分析這些數據顯示,活力記分為0的仔豬更多的趨于來自老母豬,而活力記分最高的仔豬則多來自年輕的經產母豬,見圖3。這些數據似乎是一致的,綜合前面所能夠得到的結論證實,年老經產母豬更容易發生產仔困難,而且我們也確定它們所產的仔豬具有較高的死亡率。
仔豬性能
出生3天后,活力高的仔豬明顯比活力低的仔豬各方面性能表現的要好。活力低的仔豬采食狀態較差,而且初乳的質量也已變差(如免疫球蛋白水平等)。此外,可以想象這些仔豬與同窩的其他仔豬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已經處于不利的位置。
然而,我們注意到仔豬性能的不平衡性可以在斷奶時得到補償。但是這種結果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這只是通過研究一個養殖場所得出的特殊結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泌乳期間,良好的哺育措施可以降低仔豬的不均衡率及死亡率。
死亡率
仔豬活力記分越低,仔豬出生后第3天的死亡率越高。由于仔豬缺乏堅固性可能會導致其飲食及機體性能下降,而且有時也會產生重大的缺陷使仔豬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