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是否安全?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答案。無論是科學的還是非科學的,轉基因技術自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無窮無盡的安全之爭。轉基因技術是否帶有"原罪"?在質疑轉基因的一宗宗疑案背后,又是否存在某種相通的邏輯?
疑案之"始作俑者"
普斯泰的"六大罪狀"
嚴格說來,普斯泰事件并非轉基因技術第一次受到拷問,但因其巨大的影響力,絕對可稱為轉基因安全質疑的"始作俑者".
1998年秋,蘇格蘭Rowett研究所科學家阿帕得·普斯泰博士通過電視臺發表講話,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稱實驗中食用了轉雪花蓮凝集素基因馬鈴薯的大鼠,出現了"體重和器官重量嚴重減輕,免疫系統受到破壞"等一系列問題。講話一經播出,立即引起國際轟動,在綠色和平等環保NGO的推動下,歐洲迅速掀起反轉基因食物熱潮。
然而,不到一年時間,普斯泰的研究成果就遭到了質疑。據媒體透露,他是在尚未完成實驗并且沒有發表數據的情況下,就向公眾傳播其結論。
英國皇家學會的專家評審團也在1999年5月發表評審報告,列出了普斯泰實驗的"六大罪狀":不能確定轉基因與非轉基因馬鈴薯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對食用轉基因馬鈴薯的大鼠,未補充蛋白質以防止饑餓;供實驗用的動物數量少,飼喂幾種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標準食物,欠缺統計學意義;實驗設計差,未做雙盲測定;統計方法不當;實驗結果無一致性。
雖然普斯泰事件最終被證偽,但該事件讓公眾開始質疑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正因為此,普斯泰事件也被一些人稱作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輿論轉折點".
疑案之"聲東擊西"
亦真亦幻的帝王蝶危機
1999年,普斯泰事件仍未定論之時,美國康奈爾大學昆蟲學教授洛希在《自然》雜志發表文章,聲稱用拌有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的馬利筋雜草葉片飼喂美國帝王蝶的幼蟲,發現這些幼蟲生長變得很緩慢,死亡率高達44%.
原本應該殺滅害蟲的轉基因玉米,卻殺滅了美國人視為國寶的帝王蝶,不難想象,這一研究結果被解釋為抗蟲轉基因作物威脅非目標昆蟲,轉基因玉米的生產旋即受到美國民眾的質疑。
與普斯泰事件相似,洛希的研究成果也很快遭到質疑,該實驗僅在實驗室完成,無法反映田間情況,且無人能夠重復實驗得到同樣結果,本不應該有如此大的說服力。只是由于美國人對于帝王蝶的喜愛,放大了實驗的作用。
1999年夏,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組織昆蟲專家對帝王蝶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研究結論表明,由于玉米花粉大而重,擴散不遠,在田間所有花粉只落在10碼以內,很難落到帝王蝶的食物馬利筋雜草上,況且帝王蝶也不愛吃玉米花粉。研究表明,美國中西部轉基因玉米占玉米面積的25%,但田間的帝王蝶數量仍然很多。
美國環境保護局最終指出,評價轉基因作物對非靶標昆蟲的影響,應以野外實驗為準,而不能僅僅依靠實驗室的數據。不過,亦真亦幻的帝王蝶危機,卻再一次加重了人們心中對于轉基因產品的質疑。
疑案之"張冠李戴"
墨西哥玉米的"山寨污染"
2001年11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查佩拉和圭斯特在《自然》雜志發表文章,聲稱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區采集的6個玉米地方品種樣本中,發現有CaMV35S啟動子及Novartis Bt11抗蟲玉米種的adh1基因相似序列。
墨西哥是全世界玉米的起源中心和多樣性中心,若遭到轉基因作物的"基因遷徙",嚴格的轉基因安全控制規定將成為泡影,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墨西哥玉米已經受到"基因污染",甚至指責墨西哥小麥玉米改良中心的基因庫也可能受到"基因污染".
不過,在指責的另一面,查佩拉和圭斯特的文章受到許多科學家的批評,并指出其所謂測出的35S啟動子經反復查明是假陽性。而"adh1基因",更是將玉米本身存在的"adh1-F基因"錯認成轉基因玉米中的"adh1-S基因",將兩組完全不同的基因序列搞混,是一次明顯的"張冠李戴".
墨西哥小麥玉米改良中心也發表聲明指出,經對種質資源庫和新近從田間收集的152份材料的檢測,在墨西哥任何地區都沒有發現35S啟動子。隨后,《自然》雜志于2002年4月11日發表聲明,表示查佩拉和圭斯特所提供的證據不足以發表。
然而,就是這張冠李戴的山寨研究,卻因為研究者、審稿人的大意和《自然》編輯部的不加核實,成為當年最為有名的轉基因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