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標準是指一定品種的健康畜禽,在適宜的條件下,達到最優生產性能時,營養的最低需要量。它是對一定時期動物營養科研成果和畜牧業發展水平的總結,是配方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在飼料配方設計時不能生搬硬套飼養標準,要在國家標準允許的范圍內,根據不同的飼喂對象,以動物實驗的結果為依據,從以下四個方面靈活應用飼養標準:
1、不同的品種(基因型)選用不同的營養水平。豬的遺傳基礎,飼糧的養分含量和各養分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豬與飼糧因素的互作效應,都會對飼糧營養物質的利用產生影響。脂肪型、瘦肉型與兼用型豬之間對飼糧的干物質、能量和蛋白質消化率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已是不爭的事實。各國飼養標準中推薦同一品種同一階段豬的營養需要量存在的差異性,更充分說明是豬的品種及選育程度差異性所致。一般認為,在相同的條件下,瘦肉型豬較肉脂型豬需要更多的蛋白質,三元雜交瘦肉型比二元雜交瘦肉型豬又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因此,配制豬的飼糧時,不僅要根據不同經濟類型豬的飼養標準和所提供的飼料養分,而且要根據不同品種特有的生物學特點,生產方向及生產性能,并參考形成該品種所提供的營養條件的歷史,綜合考慮不同品種的特性和飼糧原料的組成情況,對豬體和飼糧之間營養物質轉化的數量關系,以及可能發生的變化作出估計后,科學地設計配方中養分的含量,使飼料所含養分得以更加充分利用。
2、不同生產階段選用不同的營養水平。豬在不同的生理階段,對養分的需要量各有差異。雖然豬的飼養標準中已規定出各種豬的營養需要量,是配方設計的依據,但在配方設計時,既要在充分考慮到不同生理階段的特殊養分需要,進行科學的階段性配方,又一定要注意配合后飼料的適口性,體積和消化率等因素,以達到既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又充分發揮豬的生產性能的效果。如早期斷奶仔豬具有代謝旺盛、生長發育迅速、飼料利用率高的生理特點,但也處于消化器官容積小,消化機能不健全等特點。在配方設計時,既要考慮其營養需要,又要注意飼料的消化率,適口性、體積等因素,要求體重小于7公斤的仔豬,日糧中蛋白質水平必須在20%—22%,賴氨酸水平在1.5%—1.6%,最低乳糖含量為14%。體重在7—11公斤之間的仔豬,蛋白質水平要求在18%-20%,賴氨酸水平在1.25%,乳清粉用量比例最少在10%以上。體重約為12—23公斤之間的仔豬蛋白質在18%左右,賴氨酸在1.15%,才能滿足其迅速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母豬在妊娠前期,由于處于妊娠合成代謝狀態,代謝效率高,脂肪沉積力加強,因而在配料中就可適當提高粗纖維水平;生長育肥豬在育肥期間,為了獲得最高的日增重,則可提高日糧配方中能量物質的含量,以滿足其長膘的能量需要,而蛋白水平可比生長前期降低2個百分點左右。所以,在配方設計時,要根據不同生產階段的營養需要,對不同生產階段采用不同營養水平,才能降低飼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不同性別采用不同的營養水平。據美國NCR一4Ⅰ豬營養委員會進行的一項包括九個試驗站的綜合研究閹公豬和小母豬的蛋白質需要量的結果表明,日糧中蛋白質含量從13%提高到16%,并不影響閹公豬增重和飼料利用率,胴體成份也未變化;而小母豬日糧中蛋白質含量從13%提高到16%,增重和飼料利用率都有所提高,眼肌面積和瘦肉率呈線性下降。他們得出結論認為,當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最小為16%時,小母豬的各種生產性能達到最佳水平,而閹公豬日糧中蛋白質含量這13—14%即可達到最佳水平。法國研究者也發現育肥公豬的適宜賴氨酸水平是0.78%,而母豬則需要0.88%,母豬日糧的氨基酸總量至少要比公豬多12.5%。國內樊銀珍等(2003)通過對杜長大中豬飼糧適宜蛋白質及賴氨酸水平試驗表明,40—70千克的閹公豬,飼糧以粗蛋白質15.1%,總賴氨酸0.75%的水平為適宜;而母豬則分別17.5%和 0.92%的水平才較為適宜。因此,不同性別的豬,應分別設計不同營養含量的配方,進行分開飼養,以充分發揮其生產性能和飼料轉化率。
4、不同的季節選用不同的營養水平。據報道,每升1度的熱應激,豬每天采食量下降約40克;若環境溫度超出最佳溫度5—10℃,則每天采食量將下降200—400克。由于采食量的減少,導致營養不良,改變生化作用,使酶的活性和代謝過程發生紊亂,而影響了生產性能的表現。為此,不同的季節,應配制營養濃度不同的日糧,以滿足其生理需要。對于炎熱的夏季,為保證豬的營養需要,應注意調整飼料配方,增加營養濃度,特別是提高日糧中油脂、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降低飼料的單位體積,并適意添加KCl、NaHCO3等電解質,以保證養分的供給,減緩其生產性能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