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飼養管理 » 正文

豬副傷寒的防治措施

  作者: 來源: 日期:2012-07-31  

  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急性型呈敗血癥變化,慢性型在大腸發生彌漫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臨床表現為慢性下痢,有時發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世界各地均有發生。

  病原

  沙門氏菌為兩端鈍圓,中等大小的直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不產生芽胞,也無莢膜,不分解乳糖,不凝固牛乳,不產生靛基質,不液化明膠。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需氧及兼性厭氧,培養適溫37CC,pH值7.4一7.60 本屬細菌對干燥、腐敗、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條件下可以生存數周或數月。熏腌肉品處理對沙門氏菌的作用相當微弱。本屬菌于60℃經1小時,70℃經 20分鐘,75℃經5分鐘死亡。對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強,一般常用消毒劑和消毒方法均能達到消毒目的。

  流行特點沙門氏菌屬中的許多類型對人、各種家畜和家禽以及其他動物均有致病性。各種年齡的畜禽均可感染,但幼年畜禽較成年者易感。

  病畜和帶菌畜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它們可由糞便、尿、乳汁以及流產的胎兒、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污染水源和飼料等,經消化道感染健畜。病畜與健畜交配或用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可發生感染。此外,子宮內感染也有可能。有人認為鼠類可傳播本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豬在多雨潮濕季節發病較多。本病在畜群內發生后,一般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有些動物還可表現為流行性。飼養管理較好而又無不良因素

  刺激的豬群,甚少發病,即使發病,也多呈散發性;反之,則疾病常可呈地方流行性。

  下列因素可促進本病的發生:環境污穢、潮濕,棚舍擁擠,糞便堆積;飼料和飲水供應不良;長途運輸中氣候惡劣,疲勞和饑餓;內寄生蟲和病毒感染;分娩、手術;母畜缺奶;新引進家畜未實行隔離檢疫等。

  臨床癥狀潛伏期由兩天至數周不等,臨床分為急性和慢性型。

  (1)急性型(敗血型):多見于斷奶前后的仔豬,病豬呈敗血癥癥狀,體溫升高(41-42cC),精神不振,食欲廢絕,表現不安。后期下痢,呼吸困難,耳根、后軀及腹下部皮膚發紫。病程多數為2一4天。發病率低,病死率很高。

  (2)慢性型(結腸炎型):最為常見。臨床表現與腸型豬瘟相似,體溫稍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常堆疊一起,先便秘后下痢,糞便呈淡黃色或黃綠色,混有血液、壞死組織或纖維絮片,有惡臭。有時排幾天干糞后又下痢,可以反復多次,以致逐漸失水消瘦。有些病豬可發生膿性結膜炎,中、后期皮膚出現濕疹,以干涸的癡狀物覆蓋,揭開見淺表潰瘍。有些病豬發生咳嗽。病程2一3周或更長,最后衰竭死亡。病死率 25%-50%。恢復豬生長發育不良,可帶菌排菌數個月。

  病理變化

  (1)急性病例主要呈敗血癥變化。耳、后身軀及腹下部皮膚有紫斑,脾腫大,呈暗紫紅色。全身淋巴結,特別是咽及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淋巴小結腫大。漿膜面和胃腸粘膜出血,有時在肝內出現小壞死灶。

  (2)慢性病例主要病變在盲腸、結腸和回腸。腸壁淋巴小結先腫脹隆起,以后發生壞死,形成潰瘍,潰瘍周邊隆起、中央稍凹陷,表面被覆有灰黃色或淡綠色A皮樣物質,以后許多小病灶逐漸擴大融合在一起,形成彌漫性壞死。壞死粘膜與纖維蛋白混合形成干酪樣物質。腸壁增厚,肝、脾及腸系膜淋巴結常可見到針尖大灰黃色壞死灶或灰白色結節,肺常見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黃色干酪樣結節。

  監測與診斷豬副傷寒作為原發性疾病,僅發生于6月齡以下,主要是斷乳前后的仔豬。一般呈散發性,飼養管理不良,抵抗力降低時才出現地方流行性。特殊情況下,如長途運輸后形成暴發。臨診上除少數急性敗11性經過外,多數為亞急性和慢性。主要特征為壞死性腸炎,與亞急性(或稱腸型)豬瘟相似,應注意區別,可參考豬瘟一節。急性病例診斷較困難,需采取內臟進行細菌學檢查才能確診。同時要注意與豬丹毒、豬肺疫相區別。

  控制措施

  防疫加強飼養管理,消除發病誘因是預防本病的重要環節。在常發本病地區應定期預防接種。目前使用的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苗,生后1個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豬均可使用。本菌苗注射免疫時,有些豬反應較大。口服免疫時,應空腹喂苗,使每頭豬吃到足夠菌苗,菌苗的稀釋和拌法要按規定執行,以免失效。

  發病后,要將病群隔離治療,被污染的豬舍應徹底消毒,耐過豬多數帶菌,應繼續隔離肥育,予以淘汰。病死的豬不準食用,防止食物中毒。假定健康豬可飼喂土霉素等飼料添加劑,一可防病,二可促進豬的生長發育。

  治療要在改善飼養管理的基礎上進行隔離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療效,同時用藥劑量要足,維持時間宜長。

  (1)抗生素療法:首選藥為氯霉素,其次是土霉素和新霉素。劑量為氯霉素、土霉素每天50-100毫克/千克體重,新霉素每天5-巧毫克/千克體重,分2-3次口服。連用3一5天后,劑量減半,連續用藥4一7天。

  (2)磺胺類療法:磺胺甲基異惡哇(SMZ)或磺胺啼陡(SD)20一40毫克/千克體重,加甲氧帶氨嚓吮(TMP)2-4毫克/千克體重,混合后分2次口服,連用1周,或

  用復方新諾明(SMZ-TMP)70毫克/千克體重,首次加倍,連用3一7天。

  (3)吠喃類療法:吠喃哇酮每天20-40毫克/千克體重,分2次口服,連用3一5天后,劑量減半,連續服3-5天。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