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飼料原料不能單純追求某個指標的高低,”近日,在華南農業大學召開的2012年飼料新技術研討會及配方與原料采購培訓班上,農業部武漢飼料監察所楊海鵬研究員指出。
近幾年,各種原料的緊張已經成了業內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傳統的優質原料品質也在悄悄的發生變化,這就需要參與原料品質控制的人員學會更準確地把握原料的內在特征。
據楊海鵬介紹,一些采購和配方師在選擇大宗原料時,過分看重蛋白、能量等數據指標。事實上,不少原料的數據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可利用率。比如肉骨粉,原料廠家僅僅提供粗蛋白、灰分等指標,而肉骨粉中各類氨基酸的組成卻更能反映其實質的品質。“要求粗蛋百含量50%的肉骨粉,其賴氨酸含量不低于2.6%,而胱氨酸、脯氨酸不能過高,”楊海鵬介紹,不少原料廠家在制作肉骨粉時所添加的動物蹄角等成分太多,這類肉骨粉雖然粗蛋白指標很高,但其可消化和利用率卻很低。
據介紹,通過使用立體顯微鏡,肉骨粉中含有的畜毛、蹄角、羽毛等物質將“無可遁形”,動物的蹄角、肌腱等物質在顯微鏡下呈容易辨認的塊狀,而有經驗的檢查者甚至可以通過氣味等因素,直接判斷出肉骨粉的質量。
楊海鵬還提供了一種比較簡易的判斷肉骨粉新鮮程度的方法:將肉骨粉放入燒杯中進行類似“煲湯”一樣熬制。新鮮度較高、品質優秀的肉骨粉逐漸會散發出一種自然的肉湯香味,相反,質量低劣的肉骨粉則會散發出較難聞的刺鼻的臭味。
對其他的一些蛋白類原料(比如豆粕),在不少采購者眼中,蛋白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其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標準。然而在楊海鵬看來,這種衡量的方法過于片面,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飼料品質的不佳。“目前市場上品質較差的飼料,蛋白指標往往很高,”楊海鵬尖銳的指出。
他設計出一種為原料評分的方法來判斷原料:根據不同的原料,將其產地來源、表觀狀態、成熟程度、存活狀態、新鮮程度等因素劃成不同分值的比例,選購原料時選擇綜合評分更為優秀的原料。
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有很多原料采購者忽視了其中的不少指標。“比如豆粕,大豆的來源就很重要,美豆和我國東北大豆是最優秀的,蛋白含量高的巴西大豆品質卻相對較差,但不少配方師喜歡后者,這并不是好的選擇。”楊海鵬認為,生長在寒冷地區的大豆所加工成的豆粕中含有更多的動物必須生長因子。
大豆的儲存時間過長、且經過高溫后,會出現子葉紅色加深的現象,這大大破壞了其品質,而這些通常并不能反映在其數據指標上。楊海鵬建議,有條件的原料采購者應當到豆粕的加工廠,實地觀察其所采用的大豆是否有類似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