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既是一個盈利的手段,也是一門藝術。養豬賺錢的真正方向是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改變防治觀念,增加產出。豬場提升效益七字真經就是多生、少死、長的快。使豬群長的快的方法之一就是控制寄生蟲。寄生蟲是養豬業的隱形殺手,危害最大,內寄生蟲有蜱、豬疥螨、虱、蚤;外寄生蟲有蜱蟲。
寄生蟲給豬場造成的經濟損失占規模化豬場產值的8%。使豬生長速度降低5%-12%。相當于4美元/頭豬,使我國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
1豬蛔蟲病 豬蛔蟲是土源性寄生蟲,感染性蟲卵或幼蟲經口感染,繁殖力強,蟲卵對外界的抵抗力強,感染后經過或不經過體內移行,成蟲均寄生于消化道。
豬蛔蟲的危害主要有:幼蟲進入肝臟,引起肝組織出血、變性和壞死,形成云霧狀的蛔蟲斑(或稱乳斑);幼蟲肺,引起蛔蟲性肺炎。臨床表現為咳嗽、呼吸增快、體溫升高、食欲減退和精神沉郁。病豬伏臥在地,不愿走動:蟲移行,還可導致蕁麻疹和某些神經癥狀之類的反應;蟲寄生在小腸,可機械性地刺激腸黏膜,引起腹痛。蛔蟲數量多時常聚集成團,堵塞腸道,嚴重時因腸破裂而致死;蟲進入膽管,造成膽管堵塞,導致黃疸、貧血等癥狀:影響豬的發育和飼料轉化。大量寄生時,豬被毛粗亂,有異食癖,常是形成”僵豬”的一個重要原因。
2豬疥螨病 豬疥螨病是由豬疥螨寄生于豬皮膚內引起的一種以皮膚病變為主的寄生蟲病,規模化豬場感染和發病尤為嚴重。
慢性耳病變和隱性感染的豬是疥螨的主要感染來源,因其病變中含有大量螨蟲,18000個/克耳廓刮屑;繁育豬群易患疥螨病;飼養密度過大的圈舍易患疥螨病:螨和卵在離開宿主后存活時間很短,在最佳實驗條件下可存活3周,當溫度在25℃-30C時存活時間不超過24小時.低于25qC時存活時間不超過96小時。豬疥螨不能感染其他動物,但可能造成短暫的皮膚不適。
體外寄生蟲(疥螨)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豬生長速度降低4.8%-12%,延緩上市天數8.6天,降低斷奶窩重4.1千克,增加仔豬死亡率,感染母豬少生產斷奶豬0.8頭/年,母豬由于產后體重下降,推遲發情。
3控制方案 豬寄生蟲的控制,要制定恰當的驅蟲方案、選擇合理的驅蟲藥、良好的衛生管理。成功控制寄生蟲的兩個基本原則是阻斷寄生蟲從母豬垂直向仔豬傳播,防止豬在生長肥育階段再感染。
標準驅蟲理念:定時驅蟲、統一驅蟲。建議“4+2”驅蟲模式,即種豬一年4次,育肥豬2次。建議的驅蟲操作流程:首先,對全場豬應用一次藥物;其次,對初產母豬首次發情即應用藥物,以后在每次配種前15天用藥一次;第三,對懷孕母豬在產前15天應用一次藥物:第四,對仔豬在斷奶后15天用藥一次;第五,對育肥豬在60-70千克時用藥一次;第六,對新進的種豬用藥物后7-14天再和其他豬并群;第七,對有血虱的豬場應用藥2次,間隔時間為半個月;第八,要注意圈舍的清潔衛生。
驅蟲藥物可用金伊維(主要成分:伊維菌素),仔豬,l千克金伊維一噸料;育肥豬,1千克金伊維一噸料:種豬,2千克金伊維一噸料,混合均勻連續飼喂7天。
4蠕形螨病的防控 蠕形螨病是由豬的蠕形螨引起的豬的一種慢性寄生蟲性皮膚病,以局部痙瘁、結節、膿皰、皮膚形成皺褶和增厚為特點。豬蠕形螨寄生在豬的皮膚毛囊或皮脂腺內,全部發育史都在豬的皮膚內進行。
豬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感染本病。陰冷、潮濕和飼養密度過大是本病的誘因。此病多發生于細嫩皮膚的毛囊、皮脂腺或皮下結締組織中。先見于眼的周圍、鼻部及耳基部,而后逐漸向其他部位蔓延。
輕度瘙癢,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的結節或小米粒大的膿腫,后融合成較大的膿皰。局部皮膚增厚,不潔,凹凸不平或被覆大量鱗片或龜裂。此病的防治可選用愛普利注射液1毫升/33千克體重,同時可驅除豬的各種線蟲。每周注射1次,3-4次為一個療程。
當繼發細菌感染時,可局部應用抗菌、止癢、抗過敏藥物。全身感染面積大時,可口服這些藥物,有助于治療繼發性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