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飼養管理 » 正文

哺乳仔豬死亡原因及應對措施

  作者: 來源: 日期:2012-09-06  

  規模化豬場哺乳仔豬死亡原因錯綜復雜,一直困擾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筆者憑著十多年來在豬場的工作實踐,將哺乳仔豬死亡原因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闡述,供參考。

  (一)哺乳仔豬死亡的原因

  1.壓死。仔豬壓死主要發生在出生1周內較多,尤其生后2天內,仔豬過于饑餓,來回跑動,尋找奶吃,母豬產后過于疲勞,常常未能顧及仔豬,突然躺下,將在肚下或腹部、腳下的仔豬壓死。或母豬護仔性能差,仔豬被壓發出叫聲,也不理會,飼養員對哺乳豬缺乏看管,都會致使仔豬被壓死。

  2.饑餓。仔豬過于瘦弱,吸乳無力,或者母豬由于乳頭乳腺損傷、疾病等原因造成無乳或乳汁過少;飼養員未能及時發現饑餓的仔豬,都會造成仔豬因饑餓而發生死亡。

  3.咬死。仔豬被咬死的現象,通常發生在初產母豬,乳頭括約肌比較緊,仔豬吮吸母乳時,容易產生疼痛,而拒絕哺乳,有時甚至咬傷、咬死仔豬;個別母豬營養不良或產后口渴煩躁,常常會咬死仔豬;仔豬寄養時,代哺母豬認出寄養仔豬不是自己親生仔而咬傷、咬死寄養的仔豬。

  4.瘦弱。初生仔豬過于瘦弱或初生重低于1千克的仔豬,常于吃奶無力及抗病能力弱,亦會造成哺乳仔豬死亡。

  5.疾病。新生仔豬的免疫系統不健全,仔豬通過吮吸母乳獲得母源抗體,如果哺乳母豬抗體水平差,仔豬就容易患病,死亡率自然就高。常見病有豬藍耳病、豬瘟、豬偽狂犬病、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豬氣喘病、副豬嗜血桿菌病及仔豬黃白痢等。

  6.凍死。新生仔豬的體溫調節能力不健全,抗寒能力弱,第1周的適宜溫度為29~32℃,當豬舍內的溫度不能達到仔豬的適宜溫度時,仔豬體溫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而下降,當溫度過低時仔豬容易凍僵甚至凍死。

  7.生產過程中操作失誤。由于接產、斷臍、閹割等過程中操作不當而造成仔豬死亡。

  (二)應對措施

  1.員工的管理。產房的獸醫、飼養員必須要實行崗前培訓,經嚴格考核后,方可上崗,這對減少哺乳仔豬死亡,提高成活率起關健的作用。

  2.母豬的管理。選擇體型較大的優良種豬,并適當推遲后備豬的配種時間(如在第2或第3次發情時配種),這種可以使母豬的產仔數多,初生重較大,泌乳量高且使用壽命時間延長。對于經產母豬,護仔性能差、泌乳量少、存在某些疾病或野毒感染的,堅決淘汰處理。

  3.改善產房環境。產房堅決實行全進全出的生產模式,建議每棟產房設有12個或24個欄位,這可使產房的繁鎖工作變得更為輕松。每棟產房清欄后,必須嚴格清洗和消毒后,空置1周左右,才能進下批待產母豬,以保證消毒的效果。母豬的最理想的溫度為18~20℃,超過26℃,每升高1℃,每天采食量降低200克左右,因此,夏季必須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新豬場或新鑄鐵地板要求光滑舒適,不能有毛刺,以免損傷關節、皮膚或母豬乳頭。

  4.加強生產母豬的免疫。根據豬場實際生產情況,每年春秋對生產母豬抽血檢測抗體,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并認真做好豬瘟、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乙腦、藍耳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接種,因為木乃伊胎、死胎或弱仔多的窩內,母豬健康狀況通常不好,并且產后仔豬的死亡率高。

  5.重視母豬的保健措施。母豬產前、產后1周加保健藥物,對防止母豬子宮炎、乳房炎等產科疾病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同時可增強哺乳仔豬的體質,避免將病原微生物傳播給仔豬。選用保健藥物:80%支原凈125克+金霉素300克+阿莫西林200克或2%紐弗羅1 500克+泰樂菌素250克/噸飼料進行混飼。

  6.注意母豬飼料營養。選擇適合哺乳母豬的優質預混料和原材料來配合飼料,保證無霉變,營養均衡,從而更好發揮哺乳豬泌乳潛力,使仔豬健康成長。

  (三)仔豬的管理

  1.接產。用消毒好的毛巾擦干仔豬體表的液體,或用密斯陀(法國歐密斯公司生產)或其他接生粉擦干,減少體熱的散失。剪斷臍帶留4厘米長,用消毒好的繩子扎緊,以防出血,斷口涂上碘酒,然后放入保溫箱。

  新生仔豬體表干燥后,抓出來哺乳,并固定奶頭,將體質較差、個體較小的仔豬固定在前端的乳頭,體質較強,個體較大放在后端乳頭,中等體況的固定在中間的乳頭,以保證整窩仔豬都能吃到足夠初乳,對提高仔豬成活率及均勻度起重要作用。吃乳前,整個乳房區用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并擠掉1~2滴奶。

  2.剪牙、稱重、斷尾、打耳號、閹割。仔豬出生后,要稱重,低于1千克的不計活仔數。剪牙、斷尾、打耳號、閹割的工具必須要鋒利,而且要嚴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剪牙時要特別仔細,以免損傷牙齦或留下尖銳的牙刺,造成黏膜損傷;斷尾用電熱剪尾鉗,可止血及防止感染;打耳號時,要消毒好耳號缺口;仔豬5~7日齡時,進行閹割,閹割口必須注意消毒。

  3.防寒保暖。哺乳仔豬體溫調節能力差,怕冷,應注意觀察仔豬的活動,及時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尤其是寒冷的冬春季節。仔豬適宜的溫度:生后1~3天為30~32℃,4~7天為28~30℃,15~30天為22~25℃。

  4.寄養。幾頭母豬同期產仔時,對產仔頭數過多或過少,無奶或少奶,母豬產后患病或死亡的,仔豬要及時寄養,以提高仔豬成活率,寄養時要處理好以下幾點:

  一是被寄養的仔豬一定要吃到初乳。

  二是實行寄養的母豬產期一定要接近,最好不超過3~4天,并注意寄入的仔豬體重與原窩仔豬的體重不應相差太大。

  三是寄養母豬必須泌乳量高,健康狀況較好,性情溫順,哺乳性能強,食欲旺盛,護仔性好等。

  四是豬的嗅覺特別靈敏,為了寄養成功,可用消毒藥水將寄養仔豬及母豬進行噴酒,一來可以消毒殺菌,以防病原入侵,二來可使仔豬與養母有相同的氣味。

  五是豬在打耳號之前,嚴禁寄養,以防混淆。

  六是加強管理,防止仔豬被母豬壓踩,白天上班時間有飼養員及獸醫技術人員監管,夜間及其余時間安排專職人員看守,確保產房24小時有人在崗,從而減少仔豬被壓踩及護理患病仔豬,減少仔豬的死亡。

  5.矯正母豬咬仔的不良行為。加強看管,人工強制性哺乳如果不成功,可將其仔寄養于另一頭哺乳性能好且泌乳力強的母豬代哺,咬仔母豬斷奶并作記錄,以觀察下胎是否再咬仔,如果再咬仔,就應淘汰處理,據筆者實踐所知,一般來講,上一胎曾咬仔的,下一胎都很少咬仔。

  6.提高仔豬抗病能力。做好仔豬的保健措施和疫苗接種,仔豬1~3日齡內肌注富來血2毫升/頭,可防止仔豬缺鐵性貧血。仔豬3、7、21日齡肌注得米先(長效土霉素注射液)或磺恩雙殺(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注射液)0.5~1毫升/頭,可避免仔豬整個哺乳期免受病菌感染,如仔豬大腸桿菌病、豬呼吸道疾病等。

  仔豬免疫接種:根據本場實際,要安排好豬瘟、偽狂犬病、藍耳病疫苗的接種。

  7.補料。仔豬出生后7日齡開始補料(選用高檔的乳豬教槽料),訓練仔豬提前認料,以促進其消化器官發育和消化機能的完善,料槽要保持清潔,盡量做到少給勤添,保持飼料新鮮,每天4~5次,晚間補添1次。仔豬在25日齡左右斷奶,不換料,減少環境突然改變加劇斷奶應激。

  8.仔豬下痢的處理。選用較好的中藥制劑強普拓0.1毫升/千克,喂服仔豬1天2次,連用2~3天;或用抗菌素治療,如恩諾沙星,阿莫西林、慶大霉素、鏈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按仔豬敏感情況用藥,會加快仔豬的痊愈。

  9.仔豬其他疾病(如呼吸道病)的處理。替米考星0.1毫升/千克,1天1次肌注,連用2次,或恩諾沙星0.1毫升/千克 ,1天1次肌注,連用2次,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之,哺乳仔豬是豬場飼養的難點,將母豬飼養好,使其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產出更多合乎標準的健康仔豬,加強哺乳母豬的管理,保證奶水充足。為仔豬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保溫、干燥、舒適是產房管理基本要求,細心管理決定了哺乳仔豬的成活率,嚴格按照規范操作是取得成功的關健。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