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肉雞一直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好項目,隨著專業技術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飼養者對于肉雞飼養技術掌握得越來越全面,飼養水平逐步提高,飼養周期從幾年前的50-56d已縮短至現在的47-50d,出欄體重由過去的2.5-3.0kg增至3.0-3.5kg,除去各種成本增加因素,飼養效益有很大幅度提升。但由于技術規范程度不同,有很多飼養者進入了誤區,造成了飼養經濟效益不高,嚴重影響了一部分肉雞飼養者的積極性。其中飼養密度問題是一個看似很小、影響卻很大的問題,筆者自2009年開始自辦肉雞飼養場,并聯合周邊的一些飼養場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根據自身飼養經驗和對一部分飼養場、戶的調研,對肉雞飼養過程中的密度問題有了一定的體會。
1肉雞飼養密度應根據不同季節進行調整
在很多肉雞飼養者看來更大限度提高雞舍面積的利用率是增加效益的一個手段,其實不然,合理的飼養密度才是效益增加的保障。根據實踐證明,飼養密度和肉雞體重、整齊度、成活率等技術指標呈負相關,即密度過大,體重減小,整齊度降低,成活率下降。所以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雞舍環境條件下合理的飼養密度才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問題之一。
2不同季節的飼養密度
由于一年四季溫度的不同變化對肉雞飼養影響很大,所以應在不同季節選擇不同的飼養密度,筆者進行了3年的不同季節的飼養密度對比試驗,并對一些飼養戶進行了調研得出了以下結論。
2.1春季飼養密度
春季飼養密度春季雞舍外氣溫逐步升高而肉雞飼養則需要溫度逐步降低,所以在進雞雛時就要考慮好密度問題,一般情況下按11只/m2左右來進雛,通過育雛、育成等階段在飼養后期,也就是溫度稍高階段,飼養密度可以達到10只/m2左右,這樣即可提高飼養面積的利用,也能更好的提高飼養效果。
2.2夏季飼養密度
夏季飼養密度夏季外界氣溫始終處于很高的情況,如果飼養密度過大,則會造成飼養后期雞只中暑,從而造成極大損失,所以一定要考慮好飼養密度問題。一般情況下雞舍有強制排風設備的可以按10只/m2左右進雛,在飼養后期可達到9只/m2;而沒有強制排風設備的則按9只/m2左右進雛,在飼養后期則可以達到8只/m2左右進行飼養,這樣才能達到最佳飼養效果。
2.3秋季飼養密度
秋季飼養密度進入秋季后,氣溫逐步降低,但白天的氣溫依然很高,所以要根據自身雞舍環境條件來選擇飼養密度,通風條件好的可以選擇稍高密度飼養,即10只/m2左右,而通風條件差一點的則必須控制在10只/m2以下,以9只/m2左右為最好。
2.4冬季飼養密度
冬季飼養密度冬天外界氣溫很低,如果選擇不好飼養密度會出現很多問題,密度過大則主要造成空氣質量下降,因不能經常性通風,則造成氨氣排放不暢,容易引起雞氨氣中毒;密度過小,在飼養過程中雞舍內溫度過低,必須進行人工取暖來提高飼養溫度,增加了成本,并由于取暖設施的不完善,引起溫度低造成雞群扎堆等問題也無法達到最佳飼養效果,因此,冬季最低飼養密度應為11只/m2以內,不低于10只/m2為最佳飼養密度。
飼養肉雞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問題,如雞雛質量、溫度、濕度、密度、飲水、飼料、防疫滅病、通風管理手段等,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飼養密度只是其中關鍵性問題之一,所以,提高飼養者自身飼養水平,加強飼養管理手段,才是肉雞飼養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