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多年的工作過程中,經常有人咨詢養豬場的建設問題,來者多數是農民。其中,一部分是現有的養豬戶,雖然有養殖經驗,但規模小,準備擴大再生產;還有一部分是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他們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意繼續在外務工,準備在家鄉發展自己的事業。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經濟實力不雄厚,標準化養殖經驗欠缺,但能在當地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取得建場用地。為此,筆者多數建議他們建設自繁自養適度規模的養豬場。結合近年來相關地區適度規模養豬場建設的成功經驗,對該類養豬場建設要點予以概括總結,供廣大養殖同仁借鑒。
l適度規模養豬場的概念與優點
1.1概念所謂養豬的適度規模,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養豬者結合自身的經濟實力、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種優勢,把生產潛能充分發揮出來,以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任何一個養豬場,在確定養豬規模的時候,都要把經濟效益放在首要位置進行考慮。根據多年來農村規模養豬場發展的情況來看,一般以年出欄生豬500—1000頭、基礎母豬在30—55頭的養豬場經濟效益較為穩定。
1.2優點適度的養殖規模,在勞力方面,飼養戶可以用自家勞動力,不會因為雇傭大量人員而提高養豬成本;在飼料方面.可以就近購買大部分原料,自己配制飼料,從而節約飼料成本;在飼養管理方面,飼養戶可以通過參加短期培訓班或自學各種養豬知識,方便、靈活地采用科學化飼養管理模式,從而提高養豬水平,達到養豬場增效的目的。
2規模養豬場的選址與布局
2.1場址選擇 場址選擇應遵循社會公共衛生準則,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第四十條規定的禁養區以外,距離生活飲用水源地、居民區和主要交通干線、其他畜禽養殖場及屠宰加工、交易場所500m以上;地勢高燥、平坦處,背風向陽,不占或少占耕地,丘陵山地應盡量選擇陽坡,坡度不宜超過200;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質達標,電源可靠;有就地處理和消納排出糞污的條件;根據當地常年主導風向,設于居民區及公共建筑群的下風向或側風向。
2.2場區布局 建筑設施按使用功能要求劃分為生活管理區、生產區、輔助生產區和隔離區,各功能區之間相對獨立.有明確界限,并設置專用通道和消毒設施,保障生物安全。
按照豬舍朝向必須滿足日照、通風、排污和夏季主導風向等要求,一般豬舍長軸的朝向以南向或南偏東(西)30。以內為宜。這就決定大部分豬場從北向南的總體布局為:生活管理區、生產區和隔離區,輔助生產區(飼料加工貯藏)設在生產區中部一側。生產區內豬舍設置由北向南依次為:公豬舍、母豬舍、分娩舍、保育舍和生長育肥舍(或相鄰兩舍建成一排)。兩排豬舍前后間距大于8m.左右間距大于5m。場區東南部設有出豬臺。養豬場四周設圍墻,大門處必須設置車輛消毒池。
3豬群的標準化飼養條件與豬舍建設
3.1豬群標準化飼養條件不同豬群標準化飼養主要條件見表1。
3.2豬舍建設 豬舍建設是養豬場建設的核心內容,應以科學、合理、便于管理和冬暖夏涼為原則。建筑形式一般采用有窗雙坡屋頂式,跨度一般為8.0—8.5m,長度視養殖規模和整體規劃而定。舍內一般采用循環三通道雙列式和單通道雙列式分布。限位欄、分娩床和保育床在舍內一般采用循環三通道雙列式,圈欄在舍內一般采用單通道雙列式。圈欄高0.90m.下部0.50m為寬0.12m的磚墻,上部0.40 m為2根間距0.20 m的鋼管橫向排列,每間隔2m加焊1根固定豎鋼管。公豬欄可多加l根橫向鋼管。所有豬舍的乳頭自動飲水器安裝到位,排污溝設置合理.自由采食圈欄的長方形雙面自動采食槽安裝固定在距離飼喂通道0.4 m處。 搞好生產區建設的同時,相應的也要考慮生活管理區、病畜隔離區和輔助生產區(包括北方寒冷地區供暖設施)的建設。
4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4.1長遠規劃,分期實施規劃要為遠景發展留有余地,根據資金籌措和能力,可以先建設一部分,采用“滾雪球”發展的辦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建設一個對稱的“雙胞胎”,這樣生產能力將擴大1倍。
4.2掌握理論,聯系實際投資建設前建議考察一些當地相對成功的養豬場,取長補短,綜合分析比較,慎重確定各部分建設內容。
4.3明確目標,注重效益近年來,國家對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雖有項目扶持,但都要求有一定的規模和基礎。提醒廣大養殖同仁要把養殖效益放在首位,切忌把爭取項目投資作為辦場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