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飼養母豬數量的增多,母豬產后不食病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往往造成母豬泌乳減少或無乳,如果不及時治愈,會影響仔豬正常生長或被餓死,嚴重時導致母豬死亡或被淘汰,給養豬場(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筆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引起母豬產后不食的原因及防治對策進行了總結和歸納。
l病因分析及癥狀
1.1營養過剩 多為產前飼料過精,營養過剩,母豬較肥,分娩后母豬腹內突然空虛,腹壓驟減,造成產后極度饑餓,立即采食大量食物,或吃涼食、飲冷水而致。
1.2日糧中缺鈣或鈣、磷比例不當,日照不足或缺乏運動時,維生素D原不能轉變成維生素D,使血鈣濃度降低,胃腸蠕動緩慢,造成產后厭食。
1.3維生素B1缺乏 當維生素B1缺乏時,可造成胃腸蠕動減弱、胃液分泌量減少、食欲下降和消化障礙。
1.4患乳房炎的母豬體溫升高,觸摸乳房有硬塊。多為圈舍不潔,消毒不嚴,損傷乳頭面致。
1.5患子宮內膜炎、陰道炎,母豬體溫升高,有的努責,從陰道中流出分泌物。多因分娩前后消毒不嚴,或助產不規范,分娩時間過長或胎衣不下等造成。
1.6患感冒,體溫升高,精神倦怠,打噴嚏,咳嗽,流鼻水。多因產后虛弱,門窗關閉不及時,氣候突變,感受風寒所致。
1.7舍溫過高,母豬臥床不動,張口呼吸。因氣候炎熱,豬舍隔熱性能不好,通風不良而致。
2預防措施
2.1產房建筑應防寒保溫,通風,透光,房舍間距應是房高的3~5倍,門窗開關方便,遇有天氣變化,及時關閉門窗。安裝換氣扇,夏季加大通風量。也可在母豬頸上方加裝滴水降溫裝置。
2.2制定科學的防疫程序,作好豬瘟、偽狂犬病、鏈球菌病的防疫工作,并作好免疫檢測,杜絕漏洞。
2.3加強管理母豬在懷孕期間,其營養一定要全面均衡,其蛋白質原料主要使用豆粕,少用雜粕,不用人工合成氨基酸;添加適量油脂,還應給予一定量的粗飼料,飼喂青草,或在飼料中增加草粉,使日糧中粗纖維含量維持在10%~12%,根據豬的品種,蕞高可達16%。母豬在懷孕后期,應單圈飼養,增加母豬活動空間,有條件者讓母豬輪流到戶外運動并接受陽光照射。
母豬產前一個星期給豬洗澡,先用洗浴液擦遍全身,用溫水洗凈,再用0.1%高錳酸鉀溫水洗,擦干后轉入產房。產床最好用鑄鐵或竹片做床底,這樣母豬站臥比用鐵絲網底舒服,不傷乳頭。產前一個月開始給豬飼喂亞硒酸鈉、維生素E、有機鉻,產前20天驅蟲,產前15d逐漸地換成哺乳豬料,同時補充足量骨粉、維生素B,產前一個星期開始飼喂抗生索或中藥“母子安”,產前3d開始逐漸減料,飲麥麩紅糖水。分娩前,應對乳房和后軀清洗消毒,同時把每個乳頭擠出兩三把乳汁。
分娩接產時,要搞好消毒,規范操作。有條件者,于預產分娩前一天早7~8點,肌肉注射0.2mg氯前列烯醇,這樣既達到讓絕大多數母豬白天產仔,便于管理的目的,又有利于子宮凈化、復原,還可提高母豬泌乳力,促進仔豬生長。母豬分娩后,立即用葡萄糖酸鈣150mL、青霉素400萬IU、鏈霉素100萬IU彤和葡萄糖鹽水500mL,靜脈注射;同時給豬飲用溫熱紅糖水。這有利于增進食欲、產后恢復及凈化子宮,對預防母豬予宮炎、產后熱等有較好效果。
分娩第一天少量喂食,以后每天增加1/4,第五天達到正常食量。夏季應在早7點、下午4點、晚上11點喂料,白天飼喂牧草,以保證母豬足夠營養、腸道通暢。每天早上測量母豬體溫,連續測10天并做好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產房內糞便要及時清理,保持清潔,空氣新鮮。
3防治體會
母豬產后不食是規模化豬場最常見的癥狀表現,要注意加強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的日糧營養供給,多喂青料,高溫季節要酌情投喂硫酸鎂、碳酸氫鈉等輕瀉藥,搞好產床的清潔衛生,給母豬創造適宜的環境,并注意控制溫、濕度,在母豬產前產后用豬健素加小蘇打拌料,可大大減少母豬產后不食的發生。同時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才能取得較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