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季節,豬的消化道疾病增多,臨床上根據癥狀分別診斷為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大腸桿菌以及消化不良(卡他性腸炎)等等,但通過治療往往效果不明顯。在鑒別診斷豬腹瀉病時,我們千萬不要忽視“豬的增生性腸炎”,這是一種近些年來日漸被重視的豬消化道疾病,對養豬業危害非常嚴重。豬增生性腸炎的病原是勞森氏菌,也叫羅松菌,是一種彎曲桿菌,寄生在腸上皮內,對一般的消毒劑有抵抗力,但對季銨鹽和含碘消毒劑敏感。豬增生性腸炎主要經消化道感染,潛伏期1~3周,病菌可經病豬和帶菌豬的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環境、飼料、飲水等。健康豬很容易感染發病,感染豬可持續排菌4~10周。豬增生性腸炎多發生于6~20周齡的生長育成豬,剛斷奶的仔豬和成年種豬也可發病,斷奶仔豬與生長期、育肥豬之間的水平傳播最易引起暴發流行。
癥狀
臨床診斷上根據表現,本病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急性型、慢性型、亞臨床型,其共同特點是體溫一般都正常。急性型多見于4~12月齡的豬,表現為嚴重腹瀉,出現黑色焦油樣稀糞,后期排出黃綠色或血樣糞便,有時可因壞死性腸炎或因腸穿孔繼發腹膜炎、敗血性病變而致死。急性型豬增生性腸炎死亡率較高,可達40%以上,有時會出現突然死亡,懷孕的母豬多在發病后1周內可發生流產。慢性型多見于6~12周齡的豬,表現為消瘦,被毛粗亂,食欲減退或廢絕,間歇性下痢,糞便稀軟、呈粥狀或水樣,顏色深、暗,有時混有血液或壞死組織碎片(應區別于豬副傷寒病),病程一般在半個月到一個月;病豬表現生長發育不良,有的可因衰竭而死,死亡率一般低于10%,但大多數病豬會成為僵豬。亞臨床型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有時僅見輕微下痢,但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明顯下降,一般經4~6周后,食欲恢復,生長發育速度轉為正常。
治療
當確診豬發生增生性腸炎時,可以選擇泰妙菌素、泰樂菌素、林可霉素、大觀霉素等抗生素治療,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它藥物如金霉素、紅霉素、四環素、卡巴氧、氟喹諾酮類等,都有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也可以交替使用恩諾沙星和乳酸環丙沙星,在后海穴注射,每天兩次,連續3~4天;同時在日糧中按比例添加泰樂菌素和阿莫西林,連用5~7天,能治愈豬增生性腸炎,對繼發性細菌感染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注意配合口服補液鹽和補充充足的飲水,這樣能調節體液、酸堿平衡,增加抵抗力,促進病豬盡快康復。
預防
綜合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堅決實行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制度,積極推行使用全價配合飼料,努力降低和減少各種應激反應。在接產、斷臍、免疫、去勢、打耳號時,要嚴格消毒。引種時必須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在隔離期間使用敏感藥物5~7天。消毒選用季銨鹽類和含碘消毒劑,交替使用,每周對豬舍環境和用具進行2~3次全面消毒。
藥物預防 在飼料中按預防量添加泰妙菌素和金霉素,后備母豬配種前每月連用7~10天,生產母豬產前、產后各連用7天,能降低仔豬增生性腸炎的早期感染;在斷奶仔豬換料后連用10~15天,能預防增生性腸炎、豬痢疾、結腸炎和細菌性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