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副傷寒病,又稱豬沙門氏菌病,主要是由豬傷寒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等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沙門氏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無莢膜和芽孢,抗原式相似,生化特性復雜,廣泛存在自然界中,并且血清型達2500種以上,此菌為條件性致病菌,污染源主要來自于患病豬、帶菌豬和被污染的中介(水、飼料等)。本病常發生于6月齡以下的豬,以1月齡~4月齡居多。當氣候突變、條件應激、管理不善或飼養環境較差時,常導致豬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本病。在臨床上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急性以敗血型為主要特征。
多見于斷乳前后的仔豬;亞急性和慢性較為常見,多以壞死性腸炎、頑固性痢疾為主。另外,由于抗菌藥物的濫用,使沙門氏菌普遍出現耐藥性,且耐藥范圍越來越廣。因此,正確診斷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防治豬副傷寒有著重大的意義。某個體養殖戶新進小豬發病,經過臨床癥狀觀察、病理解剖及實驗室診斷,確診為小豬副傷寒。
現將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 發病情況 某養豬農戶新購進112頭2月齡—3月齡的部分小豬出現腹瀉并發生死亡。經了解仔豬是在18日和20日分別購自兩個養豬場,進欄后共同飼養在一棟豬舍內。25日發現5頭出現腹瀉,3天后達到32頭,發病率為28.6%,死亡10頭,病死率為31.3%。曾使用青霉素和鏈霉素進行治療,但療效不明顯。
2 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 病豬體溫高達41℃,精神不振、沉郁、寒顫,食欲降低及下痢,糞便惡臭呈黃色水樣,眼角有粘性分泌物,呼吸困難,一些病豬皮膚發紺,在耳根、胸前、腹下等皮膚出現紫紅色斑點。剖檢病死豬見皮下水腫、有大量出血點。全身淋巴結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出血,以腸系膜淋巴結最為嚴重,成索狀腫大。本文來自豬場動力網。
心包有積液。肝臟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部分病例肝表面有灰白色壞死灶,偶爾伴有黃疸。脾臟腫大,顏色暗藍色,有大量出血點及壞死灶。腎臟腫大,被膜易剝離。胃粘膜有出血點。腸道呈壞死性腸炎,腸粘膜表面覆蓋一層彌漫性糠麩樣壞死假膜,剝去假膜可見紅色、邊緣不規則、輪狀樣的潰瘍面。
3診斷結果 根據發病情況、細菌分離培養結果、生化試驗和A~F多價血清凝集反應,初步診斷為豬沙門氏菌感染。從藥敏試驗結果可知,3株沙門氏菌對環丙沙星、鏈霉素耐藥;對頭孢他啶、復方新諾明、頭孢曲松、大觀霉素高度敏感。
4 治療和預防措施 (1)隔離發病的小豬,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根據藥敏結果選用復方新諾明和頭孢他啶聯合用藥,對病豬進行肌肉注射用藥,連用三天,并且在飼料和飲水中拌人適量的抗菌藥,也可對未發病和隱性感染的小豬起到預防作用。
(2)改善飼養管理條件,進行全面嚴格的環境消毒,尤其是飲水器、料槽等器具。保持豬圈干燥,注重防寒保暖,可減少病豬的死亡率。提供干凈營養豐富的飼料,并在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和葡萄糖,以補充體液,防止小豬脫水。經過綜合防治后,仔豬病情明顯好轉,5天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5 小結與體會 (1)本病發生于冬季,在南方冬季晝夜溫差相對比較大,應當注意仔豬保暖防寒,可適當添加墊草,以免仔豬因受寒感冒造成抵抗力降低,繼發性感染其他疾病。飼養密度要合適,避免過分擁擠。保持圈舍的干燥與清潔,盡可能提供一個舒適、清潔的環境,提高環境質量。
(2)豬場應該堅持自繁自養,實施“全進全出”的生產模式。如需購進小豬時,不同地方、不同日齡的小豬不宜混合一起飼養,要分欄隔開飼養一段時間,進行徹底的消毒和實行嚴格的預防接種措施,以免發生傳染病,確認健康后方可合群飼養。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可能減少各種應激。
(3)隨著抗菌藥廣泛使用或濫用,尤其是農戶按照個人經驗用藥治療,結果造成即使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也不能根治或毫無治療效果。因此,使用抗生素要合理,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合適的抗生素。
(4)小豬在腹瀉過程中,胃腸功能下降,腸道粘膜受損,因此在康復過程中,需在飼料中加入益生素,幫助快速恢復腸道功能。
(5)除一般的消毒措施外,應實施豬群免疫計劃,提前進行疫苗接種可以有效地預防沙門氏菌病的發生。目前市場上可選擇的疫苗有多價副傷寒滅活苗、單價滅活苗和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菌苗等。疫苗應根據豬群狀況和當地的情況科學合理地選擇。如當地的疫情嚴重,則可考慮用當地或本場分離到的流行菌株制成自家苗,這種疫苗的免疫保護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