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殖成本不斷上漲、疫病流行更加肆虐的今天,如何進一步提高仔豬的成活率,是擺在廣大養殖戶面前急需解決的難題。眾所周知新生仔豬適應能力差,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胃腸消化機能低,極易患病死亡,給生豬的養殖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生產中我們針對初生仔豬的生理特點和生長規律,采取以下得力措施,有效降低了仔豬死亡率,從而顯著提高了養豬的經濟效益。
1.做好保溫
仔豬最適宜的環境溫度是:仔豬出生后6小時內為35℃;2~4日齡為34℃;7日齡為30℃;8~14日齡為26~28℃。新生仔豬的組織器官和機能處于未成熟狀態,仔豬毛稀、皮薄,油脂少,缺乏自身調溫能力,低溫環境很容易造成仔豬凍僵、凍死。現在已步入晚秋,晚上溫度已在18℃以下,此時如仔豬再不能及時吃上初乳,很容易變成弱仔,甚至會造成傷亡。特別是在嚴寒季節產仔,特別要做好豬舍的保溫工作,可在豬舍內為仔豬設置保溫箱并安裝紅外線保溫燈或加熱板,保持舍內恒溫。要采取半封閉式的飼養方式,即喂完豬以后把豬趕到舍外排,其余時間在舍內飼養,這樣不但有利于保持舍內干燥,而且有利于維持舍內溫度。
2.采用產床產仔
采用母豬產床產仔,便于管理,可有效改善母豬踩壓仔豬及仔豬環境衛生條件,可有效減少仔豬傷亡和疾病發生,仔豬健壯整齊,為生長肥育階段打下良好基礎。
3.固定乳頭,吃好初乳
在仔豬出生后2~3天內讓仔豬及時吃上初乳,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關鍵措施之一。產后及時哺乳,可使仔豬獲得母體母源抗體,產生堅強的免疫力。人工幫助仔豬固定乳頭,即人為將仔豬放于母豬乳頭邊,并幫助其固定乳頭,吃上初乳。讓仔豬養成固定乳頭吮乳的習慣。讓體重小的仔豬吃前邊的乳頭,讓體重較大的吃后邊的乳頭,因為前邊的泌乳量比后邊多。這樣可以讓體重小的仔豬吃到足夠的乳汁,提高仔豬整齊度和成活率。
4.及時補鐵
新生仔豬補鐵是一項容易被忽視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仔豬生長快,鐵元素需要量大,母豬在哺乳期間供給仔豬的鐵量不足5%時,仔豬出生后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缺鐵仔豬常常表現為精神不振、生長緩慢、誘食困難、易發白痢、肺炎等,解決的惟一辦法是補鐵。預防仔豬貧血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仔豬生后3日齡、10日齡內肌肉注射補鐵劑。
5.及早補料
早期補料仔豬的生長快速,適應性強,在斷奶時應激小。可根據仔豬消化器官發育的特點,應配制適口性強、營養全價適口的飼料,在5~7日齡時對仔豬進行,即將仔豬關在保溫箱內,待仔豬饑餓時放置飼料,使之被動覓食,每天要訓練2~4次。仔豬早期覓食可促進胃酸的形成,從而激活胃蛋白酶消化飼料,為提前斷奶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6.實施早期斷奶技術
早期斷奶可以縮短母豬的繁殖周期,增加年產仔數和窩數,可以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飼料消耗,提高仔豬體重和均勻度,減少仔豬死亡。仔豬1月齡左右食量增加,是由吃奶過渡到全部采食飼料、獨立生活的重要準備時期,在這過程中,必須抓好“四個過渡”:一是仔豬斷奶要逐步過渡,采取逐步減少吃奶次數的辦法進行;二是飼料成分的改變要逐步過渡,要讓仔豬的消化道有個適應過程,盡量減少應激反應,斷奶l個月后可逐步改變飼料成分;三是飼喂次數的改變要逐步過渡,斷奶1個月后可逐漸減少仔豬飼喂次數,這有利于胃腸道發育防止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四是飼料量的增加要逐步過渡,斷奶后要逐步增加飼料喂量,掌握“八分飽”的原則,嚴禁暴食暴飲,確保斷奶仔豬健康生長。
7.寄養
當仔豬吃奶不夠時需采取寄養,寄養時需選擇兩頭產仔時間間隔不超過三天的母豬,且仔豬均由人工輔助吃一到兩天的初乳。仔豬并窩前,要將寄養的仔豬和本欄的仔豬涂上同一有強烈異味的藥液(如碘酊),否則嗅覺靈敏的母豬會因別窩仔豬氣味不同而將其咬死或拒絕哺乳。
8.做好預防
首先應做好日常的衛生消毒、隔離、無害化處理等工作,其次定期給母豬接種豬瘟、口蹄疫、藍耳病、豬丹毒及肺疫、乙腦等疫苗,初產母豬配種前一個月注射細小病毒,經產母豬在產前一個月注射偽狂犬和產前二十天左右注射大腸桿菌三價苗等疫苗,可有效降低仔豬疫病發生、明顯提高仔豬成活率、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