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衡量人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人均肉、奶、蛋的占有量。豬肉是我國人民喜愛的肉食品,豬肉占肉食總量的67%左右,但我國飼養的肉豬胴體瘦肉率偏低,一般為40%~50%,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據有關資料報道,豬的100 g瘦肉中含蛋白質16.7 g、脂肪28.2 g、膽固醇77mg;100 g肥肉中含蛋白質2.2 g、脂肪90.8 g、膽固醇l07mg。可見,肥肉中蛋白質含量太低,膽固醇含量太高,對健康不利。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措施,提高肉豬的胴體瘦肉率,增加瘦肉產量。
1通過選擇和雜交提高肉豬的胴體瘦肉率
1.1選擇
豬的胴體瘦肉率是一個高遺傳力的性狀,它與體長、腿臀圍呈正相關,而與背膘厚呈負相關。在豬的表型選擇中,應抓住體長、腿臀圍和背膘厚進行選擇。通過選擇體長、腿臀圍大和背膘薄的個體留作種用,后代可提高胴體瘦肉率。據報道,體長lll cm的豬與體長106 cm的豬相比,背膘厚下降l9.8%,胴體瘦肉率提高11.2%。
1.2雜交
我國地方豬品種多數瘦肉率較低,但其數量多、分布廣,而且具有產仔多、母性強和肉質優良等特性,多數是經濟雜交的理想母本。為了提高我國地方品種肉豬的胴體瘦肉率,可利用瘦肉率高的品種,如長白豬、大約克夏豬、杜洛克豬等做雜交父本,與其進行雜交,來提高后代的胴體瘦肉率。一般兩品種雜交,其胴體瘦肉率介于兩親本之間,大致為父母本的平均數,并向高值親本偏移。雜交父本胴體瘦肉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雜種后代的胴體瘦肉率。
我國現代化與規模化養豬生產中的肉豬,多數為二元或三元的瘦肉型品種豬的雜交豬或雜優豬,少數為四元雜優豬。要求肉豬體重的75%在110d內完成,平均日增重保持700~750 g,其中體重25~60kg階段的日增重應為600~700 g,60~l00 kg階段的日增重為800~900g。目前我國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通過試驗和生產應用,已篩選出優良的二元和三元雜種豬,在我國肉豬生產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試驗和生產實踐都表明,三元雜種肉豬比二元雜種肉豬,生長速度快12.18%,每千克增重節省飼料8.22%,胴體瘦肉率高l0%,經濟效益提高l6%。
2通過控制日糧營養水平來提高豬的胴體瘦肉率
日糧的營養水平不僅決定豬的增重速度和飼料利用率,而且對胴體的肥瘦程度也有一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脂肪的沉積取決于日糧中的能量水平;肌肉的增長,則取決于日糧的蛋白質高低。如日糧中脂肪過多,就會增加脂肪的沉積。利用調節日糧能量和蛋白質水平的方法,可改變肉豬胴體的肥瘦程度。
2.1控制日糧能量水平
控制日糧能量水平可提高胴體瘦肉率。為了兼顧生長速度和胴體瘦肉率,可采取前高后低的飼養方式,即前期供給高能量、高蛋白日糧,以保證豬的增重,后期降低日糧能量水平,以提高胴體瘦肉率。能量供給水平與增重和胴體品質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在日糧蛋白質、必需氨基酸水平相同的情況下,肉豬攝取能量越多,日增重越快,飼料利用率越高,背膘越厚,胴體脂肪含量也越多,但攝入能量超過一定水平后情況就會有變化。肉豬在活重50~60kg以前,理想的飼喂方式是自由采食,隨著日糧消化能的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沉積量及日增重均呈線性增長。在此期間如果日糧消化能減少20%~30%,則日增重、日沉積瘦肉和體脂肪含量相應降低22%~25%、l8%~21%和7%~l0%;而肉豬活重在60~90 kg期間,理想的飼喂方式是限制飼喂,隨著每日攝入消化能的增加,日沉積蛋白質、瘦肉和日增重雖呈線性增長,但攝入量達到32.5 MJ以后(大致相當于維持需要的2.5~3倍),再增加能量的攝入,就不能使蛋白質和瘦肉量的沉積繼續增長,反而出現飼料轉化率開始降低,體脂肪組織沉積繼續增加的現象,這不但造成了飼料資源的很大浪費,而且降低了胴體品質。因此,對于不同品種、類型、體重和不同性別的肉豬,應該分別研究確定最佳的能量水平進行飼養。
2.2提高日糧蛋白質水平
日糧的蛋白質水平對商品肉豬的日增重、飼料轉化率和胴體品質影響極大,并受豬的品種、日糧的能量水平及蛋白質的配比所制約。
在能量水平一定的條件下,提高日糧蛋白質水平,可以提高胴體瘦肉率。據資料報道,日糧蛋白質水平由l3%提高到17%,瘦肉率可提高6.6個百分點,而且瘦肉型豬比脂肪型豬反應更敏感。另據試驗,添加賴氨酸的試驗組豬比對照組豬日增重提高60.3 g,每千克增重少消耗飼料0.13 kg,而胴體瘦肉率提高5.19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要想提高肉豬的胴體瘦肉率,不僅要重視蛋白質的給量,而且要考慮必需氨基酸的供給,尤其是限制性氨基酸的比例,這既有利于蛋白質的代謝和利用,又可降低飼料消耗。
日糧蛋白質水平在一定范圍內(9%~l8%),當每千克日糧消化能和氨基酸都滿足需要的條件下,隨著蛋白質水平的提高,則肉豬日增重隨之增長,飼料轉化率也隨之增高,但超過17.5%時,日增重不再提高,反而會出現下降的趨勢,但瘦肉率卻得到了提高。根據我國情況及近期科研成果對日糧粗蛋白水平提出的建議:瘦肉型豬在體重20~60 kg時,日糧粗蛋白水平為17%~16%;60~100 kg時為l4%(兼顧日增重)或16%(提高瘦肉率)。賴氨酸一般為豬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對豬的日增重、飼料轉化率及胴體瘦肉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當賴氨酸占粗蛋白質6%~8%時,其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最高。因此,必需注意日糧中賴氨酸占粗蛋白質的配比。
2.3“沖淡日糧”飼養
用粗纖維含量高的部分原料“稀釋”日糧,即增加日糧的粗纖維含量,降低日糧的能量濃度,有利于胴體瘦肉率的提高。
肉豬日糧中粗纖維含量的多少,均會影響日增重和胴體瘦肉率。日糧中粗纖維含量有其最高界限,每超過一個百分點,就可降低有機物(或能量)消化率2個百分點,粗蛋白質1.5個百分點,從而使采食量減少,日增重降低和背膘變薄,胴體瘦肉率上升。
由于現代化養豬生產中的肉豬,要求高強度生長,日糧粗纖維含量一般不能過高。我國地方豬對日糧粗纖維的消化率為74.2%,巴克夏豬(肉脂型)為54.9%,而瘦肉型豬就耐受不了粗食和低營養水平的日糧。多數科學家認為肉豬日糧中粗纖維含量在5%~6%之間最佳。一般情況下,在日糧消化能和粗蛋白質水平正常情況下,體重20~35 kg階段粗纖維含量為5%~6%,35~100 kg階段為7%~8%,但不能超過10%。
3通過改變飼養方式來提高豬的胴體瘦肉率
傳統的肉豬飼養方法有“吊架子”和“一條龍”兩種方法,“吊架子”法也叫做“階段育肥法”,是在我國農村經濟還不發達的條件下,用營養水平較低的飼料(粗飼料占40%~50%)育肥肉豬的一種方法;“一條龍”肉豬飼養方法也稱做“一貫”育肥法,這種育肥方法是根據肉豬生長發育規律,將肉豬整個飼養期分成兩個階段,即前期20~60 kg,后期60~100 kg或以上;或分成三個階段,即前期20~25 kg,中期35~60kg,后期60~100kg或以上。在此基礎上,按照肉豬的營養需求特點,前期始終采用較高的營養水平自由采食,后期為了防止脂肪過度沉積和提高胴體瘦肉率而采取限量飼喂,或降低日糧能量濃度育肥肉豬的方法。這種飼養方法可達到增重速度快、縮短飼養期、肉豬等級高、出欄率高和經濟效益好的目的。據有關資料表明,自由采食與限量飼喂兩種飼喂方法,前者日增重高、背膘較厚;后者飼料轉化效率高,背膘較薄。在整個育肥期,為了追求高的日增重用自由采食方法最好;為了獲得較高的胴體瘦肉率用限量飼喂方法最優。如果肉豬采用二元、三元雜交豬或雜優豬,前期采用自由采食,后期限制(能量)飼喂,則全期日增重高,胴體脂肪也不會沉積太多,同時便于獲得較高日增重和優等級的胴體。
4通過創造適宜的環境溫度,來提高豬的胴體瘦肉率
適于蛋白質沉積的環境溫度是18~20℃,過高過低的環境溫度對脂肪和蛋白質的沉積都不利,而且對脂肪沉積的影響大于蛋白質。據資料報道,將試驗豬分別飼養在10℃和20℃的環境下,前者胴體瘦肉率下降10.6個百分點,背膘增加3.4個百分點。因此,為育肥豬創造適宜的環境溫度,可提高胴體瘦肉率。
5適時屠宰
肉豬在不同日齡和體重進行屠宰,胴體瘦肉率不同。在一定范圍內瘦肉的絕對重量隨體重的增加而增加,但瘦肉的相對重量(即占胴體的百分比)卻在下降。因此,在不影響肉豬增重的前提下,適當提早屠宰,可以提高豬的胴體瘦肉率。
5.1育肥指標的影響
肉豬的最佳出欄活重受到體重、日增重、飼料轉比率、屠宰率、胴體瘦肉率等生物學因素的影響。入欄小肉豬隨著體重的增加,日增重先逐漸增多,但到一定階段后,則轉為逐漸下降。隨著體重的增加,維持營養所占比例相對增多,飼料消耗量增加,屠宰率提高,機體脂肪沉積也越多,瘦肉率下降,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降低。肉豬活重過小出售上市或屠宰,雖然瘦肉率和飼料轉化率高,但肉豬尚未達到經濟成熟,產瘦肉量少,屠宰率低,很不經濟。所以,肉豬的最佳出欄活重應綜合體現各項育肥指標的充分發揮和提高經濟效益。
5.2市場售價的影響
目前我國豬肉產品價格己放開,實行市場調節,國家宏觀調控。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新鮮瘦豬肉的需求已很迫切,市場上瘦豬肉易銷,肥豬肉難銷,差價達15%~25%。市場上己按含瘦肉量的多少,將胴體分割不同切塊分級出售,背最長肌價最高,其次是大腿、前臂、最低價為軟硬肋部,排骨價為背最長肌的50%,為軟硬肋部的80%。同時由于個體或集體屠宰戶收購商品瘦肉豬的價格比普通商品肉豬高5%~8%,使得一些原來有養大肥豬習慣的地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肉豬的出欄上市或屠宰體重。因此,肉豬的最佳出欄活重應在兼顧日增重和提高瘦肉率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市場價格確定。
5.3肉豬的最佳出欄活重
肉豬的最佳出欄活重確定,要結合日增重、飼料轉化率、胴體瘦肉率、每千克活重的售價、日飼養費、種豬飼養成本的分擔費等費用進行綜合分析確定。
由于我國豬種類型和經濟雜交組合較多,各地飼養條件差別也大,肉豬的最佳出欄活重也不一樣。根據各地近期研究成果與推廣應用的總結,地方豬種中較早熟、體型矮小的豬及其雜種肉豬,出欄重約為70kg左右;體型中等的地方種及其雜種肉豬,出欄重約為75~80 kg左右;我國培育豬和某些地方豬種為母本,國外瘦肉型品種豬為父本的二元雜種豬,最佳出欄活重為85~95kg;而用兩個瘦肉型品種豬為父本的三元雜種豬肉豬,出欄活重應為95~l05 kg;以培育品種豬為母本,兩個瘦肉型品種豬為父本的三元雜種肉豬和瘦肉型品種豬間的雜種肉豬,出欄活重為l05~114 kg;國外許多國家由于豬的成熟期推遲,肉豬的最佳出欄活重己由原來的90kg,推遲到ll4~120kg。如一個萬頭商品肉豬場,每頭出欄肉豬增加活重5 kg,就等于多出欄肉豬500頭。因此,合理地確定肉豬的適宜出欄時間,可有效減少不必要的物質投入,增加豬肉的產量,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