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白羽肉雞產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步,經過近30年的努力,已成為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最迅速、最典型的行業,是世界三大白羽肉雞生產國之一,雞肉產品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目前已發展成為中國肉食品中唯一能夠大量出口創匯的行業。近20年來,白羽肉雞產量以年平均5-6%的速度持續增長。雞肉的人均消費量,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每人每年3.4千克增加到2007年每人每年8千克,城鄉居民雞肉消費占整個肉類消費總量的19%- 22%。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肉雞業進入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本文通過比較我國肉雞業與歐美國家的差距,探討我國肉雞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
1 適應市場變化,調整產品類型
世界肉雞業廣義上主要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市場需求。第一,新型的發展中市場,需要高繁殖性能的種雞,較快的肉雞生長速度,較低的上市體重(<2 Kg);第二,重視商品肉雞性能,兼顧出肉率,對繁殖性能要求不高;第三,深加工型,強調商品肉雞性能,特別注重產肉量。隨著我國集約化、規模化和高度專業化的肉雞生產體系的初步形成,我國肉雞業目前正處在第一種類型和第二類型并存的時期,即高繁殖性能常規型和產肉型同時存在。但對于一條龍企業而言,屠宰率每提高1%,其價值相當于每套父母代種雞要多生產12只雞雛。假設每套父母代生產130只商品雛,商品肉雞平均飼養到2.5Kg時屠宰,每公斤活重9元,如屠宰率提高1%,則每套父母代所產商品雛共增加利潤29.25元(130×2.5×9×0.01)。若每只商品雛雞單價2.5元,屠宰率提高1%其價值相當于每套父母代要多生產12只雛雞(29.25/2.5=12)。所以,重視商品肉雞的生產性能,提高出肉率和酮體品質,是我國肉雞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2 改善雞舍條件,努力推動肉雞業產業升級
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是世界發展的新潮流,我國肉雞業的發展應該借鑒世界的先進經驗,不斷向現代化、規模化的目標邁進。我國現代肉雞產業中,既有大規模的大型一條龍企業,但大部分是雞舍簡陋、設備簡易的中、小型飼養戶,肉雞產業主要的經營模式為“公司 + 農戶”。
無論大規模的一條龍企業還是小型的飼養散戶,我國雞舍條件普遍很差,主要表現在:企業盲目擴大生產規模,而不愿意對雞舍建筑過多投資,造成雞舍密閉性差,漏風、漏雨;墻體隔熱和保溫效果不好,耗電費能,運行成本高。夏季雞舍熱應激指數(雞舍內華氏干球溫度+雞舍內相對濕度)超過160,雞只減少采食量,增加飲水量,生產性能降低,經常出現熱死雞現象;冬季熱量通過屋頂散發,雞舍溫度沒有保障,僅能通過降低雞舍通風量,來維持雞舍溫度,結果雞舍內氨氣濃度超過120ppm,雞只上呼吸道粘膜受損,抗病能力下降,加上雞舍漏雨,寒冷潮濕條件使各種病菌更加活躍,增加了雞只發病幾率,致使許多雞場在冬春季節,頻繁發生呼吸道疾病,造成種雞生產性能大幅度降低,商品肉雞死淘增加,出欄日齡提前,產肉量減少,生產效率降低。
多年來,大家一方面抱怨我國養雞條件差,雞越來越難養,但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搞所謂的“低成本”擴張,忽視養雞硬件條件的建設。使我國肉雞產業長期處于“低成本擴張 -> 雞舍條件差 -> 雞容易得病 -> 生產性能低 -> 產量不夠 -> 再低成本擴張”的惡性循環。
歐、美養雞特別重視對雞舍建筑的一次性投資,保證雞舍的環境條件,減少飼養過程中的能量浪費,降低運行成本。無論是大型現代化雞場還是家庭農場,雞舍的密封、隔熱、保溫都做得相當好。在北歐,雞舍墻體為鍍鋅板夾8cm保溫板墻體,屋頂暴露在外的面積大,因此,屋頂保溫甚至比墻體更重要,屋頂保溫層11cm以上。與北京處在相同緯度的歐美地區,雞舍無供暖設備(或僅僅配備補充熱源),無降溫濕簾系統,雞舍環境條件仍然很好。
隨著我國肉雞業的不斷發展,肉雞業進入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我們已擺脫了單純量的限制,到了需要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的時期。因此當前應該把改善雞舍條件提到議事日程,通過對現有雞舍的改造,不斷改善雞舍隔熱、保溫效果,為肉雞飼養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避免條件性(溫度、濕度)致病菌感染,保證雞群健康。在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同時,凈化我國養雞的大環境,推動我國肉雞業的結構優化和總體素質提高。
3 加快肉雞業自動化、信息化程度,提高生產效率
我國近年來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1998年至2004年,中國平均工資年增長率在8%到12%之間,據估計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將在5至8年之后消失。依靠設備自動化養雞必定是我國養殖業的發展方向,在整個肉雞產業中,實現人管理設備,設備養雞,雞養人的理念,即“人→ 設備→ 雞”。
在歐、美等肉雞產業發達的國家,已經實現了從孵化到屠宰、包裝全過程的高度自動化。具體體現在雞舍的發電、供水、供料、光照控制、種蛋收集全部自動化。每人可飼養30000套父母代種雞;每人每天可管理四棟12×150m的雞舍,平均每人每天可飼養商品肉雞12萬只;屠宰加工廠,從雞舍抓雞,到分割、包裝全自動,每周屠宰規模為100萬只的肉雞加工廠,只有職工1200人。然而,在我國肉雞的生產效率要低許多,主要表現在:第一,勞動用工多,國內每人可飼養父母代種雞3000-5000套,飼養商品肉雞,一人僅負責一棟雞舍,人均養雞很難超過15000只;第二,飼養密度低,歐美種雞飼養密度可達7只/m2 ,國內5-6只/m2;商品肉雞每平米產肉量國內25-28千克,歐美36-48千克;第三,生產性能低,通過多用人,細化管理,我國種雞生產性能與歐美差別不大,但商品肉雞的生產性能與歐美有巨大的差距。
肉雞產業自動化,首先要實現雞舍環境控制的自動化,使養雞不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創造良好的飼養環境,增加飼養密度,提高生產效率。減少雞只應激,大大降低發病的概率,充分發揮遺傳潛能,提高生產性能。無論飼養種雞還是商品肉雞,雞舍內都應安裝環境控制系統,使其與雞舍的供暖系統、水簾降溫系統、光照系統、風門等相連接,根據雞舍的溫度、濕度、壓力等環境參數的變化,實現雞舍橫向通風、混合通風和縱向通風的自動轉換,實現雞舍供暖和降溫系統的自動開啟和關閉。雞舍環境控制系統通過Internet平臺,使管理者隨時都可掌握和調整雞舍環境參數,如雞舍溫度、濕度、風速和通風量等,此外其報警系統,具備高溫、低溫、停電報警功能,并與管理者的手機直接連接,可大大增加生產的安全性。
然而,雞舍的環境控制自動化絕不只是購買一個控制器就能實現的事情。首先,做好雞舍的密閉和保溫是實現雞舍環境控制自動化的基礎。其次,還需要有準確執行指令的配套設備和機械系統。國內有許多雞場都安裝了所謂的環境控制系統,但真正能很好使用的為數不多。主要原因是:⑴環境控制系統本身質量不過關,運行不穩定;⑵設計不合理,進風口大小與排風扇的容量不匹配等;⑶風門、拉線等輔助設備質量差,無法正常運行;⑷人員培訓不到位,不能正確使用環境控制系統。只有改變觀念,認識環境自動控制的重要性,加強硬件和機械系統的投入、管理與維護,才能更好地使用環境控制系統。
我國肉雞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飼養自動化有了一定的基礎,規模化雞場基本上能實現喂料、供水和光照控制的自動或半自動。未來肉雞產業自動化,在種雞方面優先考慮使用自動產蛋箱,實現種蛋的自動收集。商品肉雞的飼養的方向,將會是規模化、專業化和高度自動化的大型肉雞企業或家庭農場逐漸取代設備簡陋的散戶,提高生產性能和產品質量。
4 重視商品肉雞生產,提高肉雞生產性能
整個肉雞產業鏈上,商品肉雞飼養是現代肉雞生產體系的主體和基石,所創造的產值最多。肉雞育種所取得的進展,通過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傳遞到上百萬倍數目的肉雞上得以體現,商品肉雞的性能反映著整個肉雞生產體系的效率。我國肉雞產業與國外先進國家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商品肉雞生產性能低。
我國肉雞產業長期以來,只重視種雞的飼養管理而忽視商品肉雞的生產性能,具體表現在:在品種選擇上,一套父母代能生產多少商品雛成為品種選擇的唯一指標,商品肉雞的性能則不在考慮之列。美國泰森集團旗下的科寶公司擁有的Cobb500,是目前世界上所有肉雞同類品種中飼料轉化效率最高、增重速度最快、產肉量最多的品種,深受我國廣大商品肉雞飼養戶和屠宰加工場的歡迎,表1列出了Cobb500在我國田間試驗的結果,Cobb500飼養到46日齡平均每只節約飼料330克,最終每只雞可多贏利1.85元,由此可以看出肉雞生產性能之重要。在硬件條件上,雞舍建筑條件最差、設備最簡陋的雞舍一般用來飼養商品雞;在技術上,龍頭企業主要以農戶“放養”為主,對肉雞的飼養技術研究不夠,以至于自養或放養后,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撐,商品肉雞生產性能較低。有關肉雞營養需要,基本上直接照搬國外的研究成果,國內無論是科研院所還是大型企業都缺乏結合生產實際的研究。
表1:46日齡肉雞性能比較
品種
|
雞數(只)
|
體重(Kg)
|
成活率(%)
|
FCR
|
出成率(%)
|
胸肉率(%)
|
科寶-500
|
429250
|
2.355
|
91.6
|
1.91
|
91.3
|
22.67
|
XX
|
257550
|
2.291
|
87.1
|
2.05
|
90.5
|
20.91
|
5 走深加工的道路,走品牌之路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和人民收入的提高,雞肉的消費形態呈多樣化增長,我國雞肉產品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即整雞―分割雞―深/精加工品―熟食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肉類科研機構和養禽企業開始注重對禽肉制品新工藝、新產品、新設備的研究,加工程度由初加工向深加工方向發展,分割產品越來越多,相繼推出了雞肉火腿腸、雞肉松、雞肉串、各種分割禽肉等高附加值的產品。
促進加工業發展,是形成肉雞業內部結構合理化和拉長產業鏈條的重要途徑,并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大雞肉產品轉化增值的力度。歐美國家80%的雞肉為加工產品,30%以上是深加工產品。據估計,肉雞深加工每進一步產品價值就增加約20%-40%,而我國肉雞深加工只占5.8%,大有發展潛力。肉雞上屠宰加工線之前,美國由于飼料價格及規模效應的因素,生產成本低于中國,但上屠宰線后,因為中國廉價的勞動力,使得肉雞成本反而低于美國。尤其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的深/精加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是我國雞肉精細加工品和熟制品奪取肉雞國際市場份額的重要法寶。因此,我們要以肉雞企業集團化為基礎,綜合運用資源,大力發展肉雞深加工,研發和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促進雞肉消費增長。
品牌經營是我國肉雞行業要取得突破的必經之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費者在購買和消費雞肉產品時更加看重品牌,在食品安全質量凸現的今天,品牌戰略昭示了生產企業技術水平和素質水平的提升,也是企業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結合的體現,好的品牌不僅在規范市場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應,而且會大力拉動產品消費。
6 實現行業內的規模經營和行業間的縱向整合
目前,由于我國肉雞產業極為分散,行業集中度比較低,抗風險能力也較弱。例如,我國肉類行業有3萬多家畜禽定點屠宰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531家,在數量上僅占10%不到。而美國前10家特大型肉雞公司,其總體市場份額已超過72%。因此我國肉雞行業整合高峰還沒有來到,龍頭企業在行業整合過程中發展空間巨大。
肉雞飼養是飼料—養殖—屠宰—肉制品產業鏈中最薄弱的一環,肉雞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大起大落,在產業發展的低谷期,經營者就會紛紛將養雞場賣掉,這為收購、兼并帶來機會。與此同時,由于飼料價格上漲,相對較小的養殖企業很可能無法消化原料漲價壓力而經營趨于惡化,也為龍頭企業下一步通過收購兼并等手段整合行業資源埋下伏筆。
在我國,單獨的養殖風險很大,需要有相關的產業鏈作為依托。由于最近兩年國際資本和國內游資不斷涉足我國肉雞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必將加劇行業內的規模經營和行業間的縱向整合。尤其是具備終端控制力的企業進軍雞肉市場,其撼動力非同凡響。
7 肉雞業的前景和面臨的挑戰
雞肉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物美價廉的優質肉類,其高蛋白質、低脂肪、低熱量、低膽固醇的“一高三低”營養特點,使其成為健康的肉類食品。目前,在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對高脂肪、高膽固醇含量的紅肉消費加以節制,換之以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含量的白肉(主要是雞肉),雞肉成為最受歡迎的肉類食品。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民消費水平日益提高,安全、健康消費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雞肉消費必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隨著玉米、豆粕價格上漲,國內飼料價格較2007年上半年上漲了30%,加上燃料、人工成本的增加,國內肉類生產成本增加了35%,使雞肉價格的比較優勢就顯露出來,這也是雞肉消費占肉類消費比重之所以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雞肉消費占肉類消費比重仍然較低。例如,日本人均年消費量達40公斤以上,雞肉占肉類的47%,美國人均年消費量達50公斤以上,雞肉占肉類的40%。我國肉雞雖然發展比較快,但是人均年消費量僅有8公斤,雞肉占肉類消費總量的19%左右,因而雞肉消費仍有上漲空間。
然而,我國肉雞產業最近幾年的大起大落,令企業家和行業從業者心有余悸。如何突破行業周期性波動,保持肉雞市場的平穩發展,一直是業內人員關注的焦點。目前影響我國養雞業發展最大的因素依然是疾病,因疾病造成的損失估計占總產值的20%以上;產品質量、食物安全,對肉雞業的發展提出更高的目標;由于動物福利主義的要求,還將增加額外的消費需求,如:對肉雞的飼養密度或種雞的限制飼喂等要求;目前頗受爭議的轉基因技術(GMO)也將對肉雞生產技術的使用產生影響,比如轉基因大豆的禁用,會導致全球飼料價格的上漲而引起整個肉雞行業的成本上升;雞肉進口對肉雞業產生巨大沖擊,希望政府增加進口雞肉的透明度,以便國內肉雞企業,及時調整計劃,否則,也容易造成肉雞業過度的起伏波動。
現代肉雞的生長速度是20世紀初的3倍,生產1815g雞肉,飼料消耗僅為原來的1/3。表2是美國Simmons Foods, Inc.肉雞公司2006年的肉雞性能,該公司是排名全美前17位的肉雞公司,飼養品種Cobb500,擁有169個肉雞場(963棟雞舍),其中80%為合同飼養場,公司每周屠宰量為290萬只。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肉雞性能無論增重速度、成活率,還是飼料轉化效率與美國有較大的差距。如果能達到歐、美國家的生產水平,在現有的規模上,我國產肉量將至少增加15%,飼料消耗減少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