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豬去年總產量達6.67億頭,按照生豬養殖企業年均出欄200萬頭計算,需要300多個這樣的企業才能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目前我國年出欄生豬200萬頭的生豬養殖企業屈指可數,可見中國生豬市場潛力巨大。即便如此,我國的種豬繁育工作卻還停留在國外引種階段,談不上自主創新,更談不上超越。這樣做的長期后果就無法超越國外的發展水平,并導致我國種豬長期依賴進口。
在前不久召開的首屆“加美博士論壇”上,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院長李學偉、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路生、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賀東生等專家學者,就當前我國種豬配套系選育技術、種豬育種技術、疾病控制等方面問題作了專題發言,尋求中國種豬育種技術走向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以推動中國豬業健康發展。
種豬配套系選育要明確方向
新品種審定規范要求血統來源基本相同,有明確的育種方案,至少經過4個世代的連續選育,核心群有4個世代以上的系譜記錄;體型、外貌基本一致,遺傳性比較一致和穩定,產仔數變異系數在20%以下。
配套系審定規范包括:由3個以上專門化品系組成,包括父系和母系,有固定雜交組合及相應的商品名稱;每個母系的基礎母豬達到300頭以上,每個父系的基礎公豬達到100頭以上,且3代之內沒有親緣關系的家系應有5個以上;母系和父系必須經過申請單位本身4帶以上的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遺傳資源鑒定規范包括:血統來源基本相同,分布區域相對連續,與所在地自然及生態環境、文化及歷史淵源有較為密切的聯系;未與其他品種雜交,外貌特征相對一致,只要經濟性狀遺傳穩定;具有一定的數量和群體結構,母豬數量200頭以上,公豬20頭以上,家系數量不少于4個。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院長李學偉建議,在豬配套系選育技術方面,企業要強化持續選育工作,明確育種目標,要認識到豬種改良是一個系統工程,豬種改良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要選育專門化品系和配套系,高效配套生產優質商品豬。
企業要緊抓機遇創新技術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路生認為,企業是種豬創新的主體,也是主要受益者。面對潛力巨大的種豬繁育市場,相關企業要搶占市場先機。
首先,企業的認識、政策和規劃是能否實現種豬培育的核心問題。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直接從國外引進種豬,這可能不需要太多的技術人員支撐,但這種做法到一定階段時將會制約企業的發展。
其次,育種群體的規模和水平也很重要。例如,在500頭豬中選1頭最好的與在50萬頭中選100頭最好的,效果完全不同。50萬頭中排名第一千的甚至會比500頭中排名第一的好很多。可見,育種群體的規模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育種水平的高低。
再其次,育種技術也是制約我國種豬改良的因素之一。例如,我國的育種目標是多生、少死、快長、優質、低耗。當前,國際上多生、快長的問題已經解決,我們可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其他如時間消耗、肉質、抗病等問題仍是國際同行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是我國種豬企業的發展機遇。
更新觀念做好種豬疾病防控
目前,種豬疫病防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豬場規劃、飼養管理、環境控制與疫病防控脫節;缺乏建立整體防疫體系的意識,疫病防控不夠科學;種豬“保健”缺失、濫用;平時不做定期檢測、發病不做確診;重設備硬件輕試劑、培訓交流;檢測目的不明、試劑不規范、檢測結果失真等。
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賀東生說,針對上述問題,在種豬疫病防控方面,首先,要轉變意識更新觀念。養殖場(戶)要認識到,疫苗不是所有疫病的救世主,藥物不是治療疾病的“靈丹妙藥”。規模化種豬場疫病防治要從引種、飼養、營養、環境、管理、衛生等方面著手。其次,養殖場(戶)要提高生物安全意識,建立嚴格的生物安全體系。引種時進行隔離檢疫,將疫病拒于種豬場之外;將消毒衛生工作貫穿于飼養生產的各個環節;降低種豬場內病原菌的污染,減少種豬場疫病發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