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目前養豬生產中PSY(每年每頭母豬斷奶仔豬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飼養母豬的目的,就是生產出數量多的健康仔豬。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保證:
1、繁殖周期盡量短,最佳達到每年2.4窩,
2、每窩產仔數盡量多
為了上述目的,要保證養好母豬的第三個目標:
3、產奶量盡量大,質量最好。
以上是養殖母豬的三大基本經濟要求,為了達到縮短繁殖周期的目標,要在28-21天給乳豬斷奶,這就要求質量極高的乳豬飼料來補充和滿足斷奶后仔豬強烈的營養需要。因為斷奶仔豬成活率和斷奶窩重是保證飼養母豬高效率的第一個衡量指標。優質的乳豬料表現為高適口性,高消化率,全面的營養含量,因為乳仔豬生長潛力能夠達到400克/日以上,而實際生產中只能夠達到200克/日左右。所以乳豬料的營養標準,為了達到最佳生產潛力,可以做得盡量的高。一些優良品種乳豬料的設計,已經遠遠超出了平常乳豬料的設計標準,而且對酸化劑等的要求也比平常乳豬料高。因此養良種母豬,一定要使用良種母豬專用飼料,才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除了乳豬料的效果要好之外,保證斷奶仔豬的斷奶窩重和成活率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母豬的產奶量和奶水質量。為了保證上述兩個指標,要保證母豬泌乳期最大的采食量,為此,就需要母豬泌乳期飼料全面的營養平衡和極高的消化率。因為只有消化率高的飼料,才能夠保證母豬泌乳期最大的采食量,而采食量是泌乳能力的直接限制因素。只有大的采食量才有大的泌乳量和優質的乳汁,然后才能夠保證乳豬的斷奶窩重和成活率。相對于各種營養物質而言,人類到目前為止,所生產的任何飼料,還沒有能夠代替和超過母乳,所以如何通過母乳提高乳豬的成活率和斷奶體重,是我們目前人類能夠做到的最高水平。
另外,要達到第2條目標,最關鍵的就是遺傳,遺傳使母代母豬有高的產仔數潛力。在遺傳問題得到解決的前提下,飼養管理是提高產仔數的關鍵因素,下面就詳細解釋:
為了母豬每窩高產和縮短周轉率,要求母豬斷奶后盡量早的發情,每胎排卵數和受精率要高。為此要保證母豬泌乳期結束后的膘情,為了這個目的,要對母豬整個繁殖周期的飼喂量有個整體控制,我們可以倒過來推論,為了保證母豬泌乳結束后的膘情,必須保證母豬泌乳期高的采食量,除了泌乳期飼料質量的保證外,要在妊娠期控制母豬的采食量,因為妊娠期高的采食量,會導致泌乳期采食量降低。尤其母豬分娩前三天,要限制母豬采食量直到最后一天基本不吃,這樣分娩后母豬采食量會迅速上升,從而保證良好的乳汁質量和充足的泌乳能力。同時保證斷奶后母豬的膘情。另外,妊娠期飼料控制也有講究,基本原則是妊娠前期嚴格控制采食量,后期(84-114天)適當增加采食量,目的是為了保證胎兒的出生重和較高的泌乳能力。第二條措施,就是母豬在斷奶后要給以高能量飼料和充足的采食量,來刺激母豬早發情和多排卵。
總結起來,可以這么說:1.配種后限飼,近期是目的增加懷孕受胎率,遠期目的是增加分娩后母豬采食量。2.懷孕后期增加采食量,目的是增加胎兒出生重和成活率。3.分娩前3天限飼,目的是提高分娩后母豬的食欲和順利分娩。4.分娩后逐漸增加采食量到自由采食。5.泌乳期自由采食,目的是最大程度的提高泌乳能力和減少母豬的膘情損失。6.斷奶后增量飼喂,為了促進發情和排卵。以上是母豬飼喂的關鍵。至于如何控制母豬的飼喂量,要根據母豬體重、大小、生理階段進行,根據母豬膘情來進行評估和控制,這里不多講,有興趣的朋友可去聽一聽朱中平老師講的講座。
以前,我們飼養土雜豬的時候,習慣在母豬泌乳期飼喂質量一般的飼料,而犧牲母豬體重來產奶,這樣做的結果是:1,乳豬發育遲緩,因為奶水不足。2,母豬體重損失極大,如果是優良品種的母豬,就推遲發情或者不會發情。3,經濟上損失嚴重。經濟上可以如下計算:泌乳期消耗體重產奶,1公斤體重可以產1.5公斤奶,消耗飼料產奶,2公斤飼料產1公斤奶。但是下一個周期中,要消耗4公斤飼料才能夠長回來1公斤體重,折算起來,消耗體重的方案,相當于消耗2.67公斤飼料才產1公斤奶,按母豬每周期產奶180公斤計算,要多消耗120公斤飼料。而且這個方案導致母豬壽命縮短。比采用母豬飼料產奶方案之消耗2公斤飼料,經濟帳也不合適。因此想盡一切措施,讓泌乳母豬吃到足夠量的飼料,是從經濟上最合適的一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