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保障策 今夏畜禽糧草備得足 肉蛋奶產業鏈穩固
進入6月,“塞上明珠”寧夏銀川的紫花苜蓿已經開鐮。種草戶李建軍上個月就把100多畝黑麥草收割完了,“現在正忙著給紫花苜蓿翻草、打捆。今年的第一茬黑麥草已經給飼料廠運過去了,一畝地收了360公斤。”
2022年春節以來,玉米、豆粕等主要飼料原料價格多輪上漲。記者采訪一些國內飼料企業和養殖戶發現,飼料漲價并未沖擊供應鏈,反而促進了一些企業優化飼料配方結構的力度;更重要的是,今年玉米穩產、大豆擴種已成定局,給飼料供應穩定提供了底氣。
肉蛋奶等副食是主糧之外重要的食物源,前端飼料充足,禽畜產能就有保障,市民餐桌才能豐盛。
現場
優質牧草長勢良好
我國當前飼料原料主要是玉米、大豆,但紫花苜蓿、青貯玉米、燕麥、羊草、多花黑麥草、狼尾草等飼草,對牲畜來說是更美味的“草罐頭”。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1年,全國糧改飼完成面積2000萬畝以上,收儲優質飼草5500萬噸;2025年全國優質飼草產量將達9800萬噸。
6月初,優牧農業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科右前旗和通遼市科左中旗,種植35000多畝的燕麥草,已經長高到30多厘米。業務人員李松雪言語間難掩興奮,今年天氣比較好,基地里草長得都不錯,“現在內蒙古燕麥草和甘肅燕麥草發貨量增加,供需基本穩定,高等級草價格預計可能會有小幅波動,估計等到新草收割,價格也不會太高。”
作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研發團隊之一,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雍太文今年實地調研了多個大豆科技自強縣,“2022年,國家把大豆擴產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全國推廣1500多萬畝,大豆和油料播種面積擴種2200萬畝以上。”
據飼料行業信息網慧通數據研究部統計,2022年5月豆粕均價4284.97元/噸,環比下跌4.31%。業內人士分析,近期大豆到港數量顯著增加,國內市場貿易逐漸復蘇,加之今年全國大豆播種面積增加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這些利好條件足以支撐起豆粕的后半年供應穩定。
調研
飼料原料供給量增大
劉向陽在河南項城一帶被人稱為“玉米大王”,他每年經銷的玉米有兩三萬噸。近一個月來,他每天向云南、貴州、四川運送200噸以上玉米,“河南這邊的玉米價格,已經漲不動了,基本上就維持在一斤一塊三毛多。等到七八月份,春玉米收獲,可能還會更便宜些。”
據行業信息網站顯示,6月2日,全國玉米(飼料原料)均價2877元/噸,相比5月1日的2823元/噸,僅上漲了1.9%。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5月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預測,2022/23年度,預計玉米總產量與上年度基本持平,預計玉米總消費2.91億噸,較上年度增長1.0%。
今年,短視頻平臺上一度出現了青貯小麥喂牲畜的視頻,劉向陽認為,從長期看,小麥代替玉米做飼料的可能性極小,“第一,小麥價格和玉米價格有一定競爭性,小麥如果被當成飼料用得多了,玉米價格一定會變低,那人們會反過來大量購買玉米;第二,玉米單株生物量要比小麥高很多,拿小麥喂牲口不合算;第三,今年小麥價格比較高,現在就已經一塊五一塊六了,當青貯賣從經濟上看不合算。”
影響
倒逼企業降本增效
主營配合飼料和濃縮料的吉林市田豐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士國認為,這幾年飼料行業的利潤越來越低,“飼料產業受影響太多,上游種植產業和下游養殖產業,種飼草的話,還有天氣因素;此外,還有國內國際政治等因素,都影響飼料價格。除了受不穩定因素帶來的交易成本升高外,現在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人力成本越來越高。”
楊士國打算在今年,投資數百萬元再建一個新廠,并購買幾臺智能碼垛機器人。他說,購進這一臺自動化機器,就能節約三個工人,能盡量讓機器代勞的活兒,就不讓人來干,因為機器工作效率更高而且更標準。
記者了解到,為保持成本競爭力,國內一些知名龍頭飼料企業已經對小麥、高粱、糙米等低價替代原料日糧配方進行迭代、推廣,在滿足動物營養的前提下,推出非玉米型混合日糧、全小麥日糧、全糙米型日糧等配方品系,在原料價格波動時可以快速靈活調整配方。
專家觀點
促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是方向
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武書庚認為,從2011年的8025萬噸,到2022年的16454萬噸,我國糧食進口量翻了一番,同期國產糧食增加7000萬噸,但因為人口并沒有大幅度增加,故國內的糧食供給總體沒有問題;但問題在于,去年進口了2835萬噸玉米和9651萬噸大豆,而這些進口的糧食大部分用作了飼料。
“農業農村部提出大力推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行動,積極開辟新飼料資源,通過‘提效、開源、調結構’等方式,減少對進口飼料糧的依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武書庚介紹,比如河南某養豬企業稱5%豆粕(甚至無豆粕)生豬飼料,不僅生豬生長未受影響,而且養殖成本大大降低,許多大型養殖企業都在執行這種體系。
武書庚告訴記者,我們通過研究表明,適當使用發酵預消化處理、昆蟲類飼料原料、乳化劑和酶制劑、合成氨基酸等,結合全營養素平衡技術,可以適當降低產蛋雞飼料粗蛋白,顯著減少豆粕用量,減少20%的玉米用量,所生產的飼糧,能夠滿足不同品種、日齡階段產蛋雞需要,不影響蛋雞生產性能和雞蛋品質。
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楊富裕認為,增加優質飼草供應,也是減少玉米、豆粕使用的方法,未來企業還要進一步強化飼草種質創新,培育超高產、抗逆耐鹽堿飼草新品種,開發無人牧場、數字草原、智能放牧、草原精準修復等新技術,變革草業與草原生產方式,大幅提升飼草生產水平和草原生產效率;建議國家要增加草業與草原科技研發投入的份額和比重,持續加大支持力度,強化草業和草原多功能和全產業鏈創新。
一周熱點
- 2022-06-06中牧股份工業微生物菌種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啟動空間搭載實驗
- 2022-06-06國內外糧食價差關系逆轉,背后發生了什么?
- 2022-06-06生豬市場“亂套”!壓價、壓欄,上漲、下跌,為何爭論不休?
- 2022-06-02越南宣布已成功生產非洲豬瘟疫苗
- 2022-06-022022年全球玉米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 2022-06-02關于發布《飼料添加劑 三丁酸甘油酯》等三項團體標準的公告
- 2022-06-02強強聯手,帝斯曼和芬美意宣布合并 專注于動物營養與保健等四大業務
- 2022-06-02國內供應相對寬松 豆粕基差進一步承壓
- 2022-06-01畜科榮獲四川省優秀院士(專家)工作站發展成果!
- 2022-06-01新希望:綠色打底數字化驅動,打造可持續發展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