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為高原農牧業鑄魂添翼 ——青海省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來源: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作者: 孫海玲 時間: 2022-08-29
藏羊高效養殖綜合配套技術的全面推廣,使藏母羊產奶量提高32%,6月齡羔羊平均活重提高112%、羔羊成活率提高11個百分點;“青雜4號”“青雜7號”早熟優質甘藍型雜交油菜的選育成功,替代了高海拔高緯度部分地區種植的白菜型油菜,使優質甘藍型油菜種植區海拔上限提高了350米,使油菜單產和品質有了大幅提高,實現了產量和品質雙突破……
一組組高產紀錄,一筆筆增收賬單,見證了青海十年來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鏗鏘腳步,探尋青海農牧業快速發展秘訣,科技這一“利刃”當居首功。
據青海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李青川介紹,近年來,青海省堅持把強化科技創新作為助力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圍繞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搭建平臺、組建團隊、完善體系,著力增強科技對現代農業的支撐能力,為全省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十年來,青海基本建立了農科教融合、產學研協同、縱橫銜接緊密、體制機制舒暢、成果轉化便捷、生產效益逐年向好、農牧民收入持續增加的農業農村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全省科技對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8%。
構建“三級平臺”,打通科技為農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這個新品種抗倒伏能力怎么樣?覆膜后效果好不好?”
“自從種了新品種用了覆膜技術,咱的油菜成了搶手貨,長在地里的油菜已經早早被預訂完咯!”
炎炎夏日,青海省級油菜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專家、規模化制種功能室主任唐國永正和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景陽鎮甘樹灣村豐谷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保吉棟在田間聊著今年的油菜長勢。
保吉棟介紹:“以前種老品種,由于抗倒伏能力比較弱,不利于大面積機收,兩年前我們種上了省農林科學院春油菜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種‘青雜15號’,這個品種抗倒伏能力、抗病性強,出油率也比較高。”
保吉棟能及時運用新品種和豐產栽培技術,讓新品種發揮最大增產潛能,離不開青海構建的農牧業科技服務“三級平臺”。
“平臺將培育的新品種和熟化的新技術,推廣到農業生產當中,大大提升了科技轉化的效率。”唐國永介紹,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有效解決了基層農技推廣的技術來源問題,讓各項產業實用技術迅速落地,對示范基地和合作社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專家有技術卻遠離產業;農民有需求卻無技可尋;農技員想推廣卻無對象。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讓專家和農民的距離更近,讓農民的需求和科研的轉化實現無縫銜接?
為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牧業,青海將油菜、馬鈴薯、高原冷涼蔬菜、蠶豆、麥類(青稞、小麥等)、牛、羊、飼草、生豬、冷水魚養殖確定為青海省十大農牧業特色產業。從2012年開始,圍繞十大農牧業產業科技需求,構建農牧業科技服務“三級平臺”,該平臺覆蓋全省十大特色產業,涵蓋全省六州兩市40個縣、市、區,基本實現全省范圍內科研技術推廣全覆蓋。
“通過省級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臺、縣級技術推廣平臺和科技示范基地、示范主體和輻射戶,有效整合了人才、技術等核心要素,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實現了有效對接,專家的科研成果更多投向農業生產一線,農牧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也能盡快在專家那里找到解決方案。”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副處長馬倩說。
“選育+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清風徐徐草色青,碧波蕩漾牛羊壯。海晏縣青海湖鄉達玉德吉村的牧民扎西正在“夏窩子”草場上悠然放牧。
“以前我養300只羊,一年到頭只能掙兩三萬元。如今,我依然養著300只羊,除去家里的各種開銷,每年還能往銀行卡里存20萬元,這多虧了侯教授的這套藏羊高效養殖技術。”扎西說。
扎西口中的“侯教授”是青海大學農牧學院的教授侯生珍,也是青海省科技創新平臺羊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首席專家,在牧區,更多牧民群眾愿意稱他為“羊爸爸”。
近年來,牧區人口在增加,可是草原面積就這么大,如何在草畜平衡的狀態下,實現減畜不減養?2008年,帶著這樣的問題,侯生珍開始從實際出發,堅持多年集智攻關,找到藏羊母羊妊娠期最佳補飼時間為產羔前45天、泌乳期母羊產奶量峰值在分娩后的第42天等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的關鍵數據。歷經3年時間,對藏羊系列精料補充料研發篩選,實現了母羊妊娠期精準補飼時間分娩期為45天,補飼量一天0.1公斤/只,泌乳期為50天,與傳統養殖150天斷奶相比縮短了100天,核定了母羊泌乳期精準補飼量一天0.25公斤/只,從而打破了傳統藏羊“一年一產”的固有認知,將繁殖規律鎖定“兩年三產、三年五產”。羔羊早期斷奶后,通過標準化養殖,6月齡羔羊活體重達到了出欄標準,同比提高了112%,實現了藏羊養殖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創新。
扎西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母羊妊娠期和泌乳期補飼量為20公斤/只,一只羊的飼料成本是74塊錢,按2月齡羊羔斷奶后銷售價為950元計算,除去成本每年差不多有26萬元的收入。”
侯生珍說:“創新生產模式,實現‘母羊繁育在草場、羔羊養殖在圈舍’的生產模式。目前,這項技術為全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提高藏羊繁殖率、在資源增量上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對藏羊羔羊標準化養殖,提高其羊肉品質,從而使數量增加和品質提升‘雙輪’驅動藏羊產業高質量發展。”經測算,以每100只母羊為核算單位,應用高效養殖綜合技術比傳統放牧養殖增收3萬元,使天然草場放牧壓力和載畜量降低20%,節本增效和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的效果明顯。
近年來,青海省通過“引進、熟化、集成、研究攻關、會診、收集、示范、調查研究”8種方法,形成農牧業“技術庫”,從中遴選形成省級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名錄,確定縣級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各產業平臺依托自身科研力量,與企業及其他科研團隊積極合作交流,展開科技攻關,研發培育了一批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
“青薯”系列馬鈴薯品種在全國輻射推廣面積達到8000萬畝以上,全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青引燕麥、同德小花堿茅等牧草品種,成為全省飼草料種植的優良品種。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等新品種,已推廣到省內外……
新技術、新品種如何推廣?青海創新探索了“農科教結合橫向聯合、產學研對接一體、省縣戶縱向貫通,上承國家、下接基層,科研-推廣-應用同頻共振”的基層農技三級平臺推廣模式,率先在全國構建了“省級平臺-縣級應用平臺-技術指導員-示范戶”的“技術推廣快速通道”。
科技助力,農牧民嘗到科技致富的甜頭
一個馬鈴薯有多重?對于城市里的居民而言無非是80克、100克,而對于世代居住山區的群眾而言,這不僅是一年到頭的“口糧”,更是脫貧致富的“金豆豆”。
地處湟水谷地南側的海東市樂都區峰堆鄉被稱為“馬鈴薯之鄉”,這里的耕地面積80%為山地,馬鈴薯成了峰堆鄉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這個馬鈴薯個頭大,表皮紅色,關鍵是豐產,畝產將近4000公斤,老鄉們種了半輩子,以前從來沒見過這么大個的。”海東市樂都區合瑞順洋芋良種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占福說。
地還是那片地,人還是那些人,但馬鈴薯的收成卻翻了幾番。用郭占福的話說,“能有今天的好收成,全靠省農科院的專家給我們提供的好種子。”
郭占福說的“紅皮”洋芋被稱為“青薯9號”,這是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王艦研究員帶領的馬鈴薯生物技術研發團隊育成的馬鈴薯新品種。該品種因其產量高、品質優、抗旱抗病、適宜性強、宜推廣等優點,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
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興、農民富的通道,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如今,馬鈴薯產業平臺選育的新品種“青薯9號”以及相應的栽培種植技術,在青海、甘肅、寧夏、陜西、云南、四川等十多個省區應用,累計推廣2524萬畝,新增產值94.74億元。
依托科技推廣創新產業平臺,青海重點集成了“早熟高產小粒蠶豆青海13號選育及配套技術”“沼液沼渣在蔬菜生產中的綜合利用技術”“青海湖裸鯉人工增殖放流技術”“藏羊高效養殖”等72項綜合配套技術,并分別在互助、平安、湟中等農業重點縣以及門源、海晏、祁連、天峻等牧業重點縣推廣;通過技術集成應用,使10大產業技術進展不斷加快、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農牧民效益顯著增加、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青雜”系列16個雜交油菜品種推廣到全國春油菜種植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在全國春油菜區年推廣面積達26.67萬公頃左右,占春油菜區雜交油菜種植面積的85%以上,各地農民依托“青雜”系列油菜品種,共增收80億元以上。
上一篇 | 酶制劑在家禽生產中研究進展及應用
下一篇 | 暫無
一周熱點
- 2022-08-29全球飼糧市場一周要聞:美國和歐洲玉米單產擔憂 飼糧價格上漲
- 2022-08-25豆粕緊張仍在持續
- 2022-08-232022年小麥市場供需分析
- 2022-08-23基差貿易助玉米貿易雙方實現共贏
- 2022-08-238月22日全國各地最新豆粕價格行情走勢分析
- 2022-08-19南北港口流通回暖 玉米產量尚無定論
- 2022-08-18第八屆 "國際動物腸道生態與健康(中國)高端論壇"(第二輪通知)
- 2022-08-17關于召開第一屆生物飼料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的通知(第一輪)
- 2022-08-17玉米:去庫仍然在繼續 注意事件反彈
- 2022-08-16俄羅斯農業部調低小麥、大麥和玉米出口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