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同頻共振 ——2022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觀察
來源: 農民日報 作者: 李浩 時間: 2023-01-03
近日,2022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準確把握世界農業科技前沿趨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展示了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效,謀劃推進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同頻共振。
會議期間集中發布《2022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2022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2022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2022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2022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學命題》和《2022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6份專題報告,宣傳推介太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并舉辦了智慧農業創新院士論壇。
自立生根——
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馴化作物往往需要千百年時間,最新研究首次實現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的從頭馴化;首次繪制黑麥高精細物理圖譜,對黑麥和小麥遺傳改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首次實現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使工業化車間制造淀粉成為可能……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院士發布《2022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10項代表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入選。
農業研究熱點前沿揭示了農業基礎研究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點,以及熱點領域最新進展和發展方向。《2022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顯示,我國在農業研究熱點前沿領域的總體表現持續領先,在農業熱點前沿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及活躍度較高。在9大學科中,我國在8個學科的熱點前沿表現力都位居前兩位,在多數學科中并跑甚至領跑,學科發展不平衡現象已經得到明顯改善。
同時,中國農學會首次發布《2022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學命題》,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關注生物育種、基因編輯、生物安全等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問題、顛覆性及關鍵核心技術,涵蓋品種、農機、植保、防災等關鍵環節,共產生命題36條。
《2022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報告》指出,我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競爭力穩居全球第一方陣。具體在植物保護、農產品質量與加工、水產漁業3個學科,科技論文與專利競爭力指數得分均在9以上,這意味著這些優勢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同時處于優勢地位。
一項項原創性科研成果、一個個熱點前沿、一組組論文和專利數據,展示出原始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見證了農業科技自立的種子生根發芽的過程,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水平整體進入世界前列。
智慧發芽——
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
云端相聚,共謀未來。院士論壇是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主題為“智慧農業與農業強國”。為何以智慧農業為主題?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院士表示,智慧農業能有效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提高農作物單位畝產量,促進整體生產效益的提升,發展智慧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農業強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院士論壇的第一階段,7位院士圍繞智慧農業作主題報告。院士們從智慧農業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視角,提出智慧農業數據獲取、處理和利用三項重點任務;從無人農場的探索和實踐角度,用數字感知、智能決策、精準作業、智慧管理方面闡釋無人農場的關鍵技術;從人工智能如何賦能農業生產系統、設施園藝的智能化、動物的精準營養與飼養的數字化等主題展開分享,共話智慧農業創新發展,探索智慧農業創新發展模式。
其中提到的幾組數字很值得關注:我國目前的農業數字經濟產業規模約6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翻倍達到1.26萬億元;2021年我國采用無人機打藥,已經超過了15億畝次……可以預見,智慧農業將對服務農業高質量、賦能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在第二階段,來自于政府部門、科研單位、涉農企業、IT企業等專家代表共話智慧農業發展未來。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介紹了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頂層布局、重點任務、重點方向及相關人才培養的路徑與舉措,為指導智慧農業發展提供重要指引。在布局的重點以及投資的熱點上,多家企業落地了數字農場、數字鄉村樣板、智能農機等,智慧農業成為一個投資熱點和趨勢,一些互聯網企業也努力推進和農業的融合。
技術開花——
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
近年來,在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成果涌現的同時,各項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科技與產業進一步融合。南京、太谷、成都、廣州、武漢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硅谷”初具雛形;遴選276家種業陣型企業,支持企業牽頭建設60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引導龍頭企業與高校院所等組建一大批創新聯合體,形成科技企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會上,《2022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出爐。一方面,涉農企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已經成為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體,尤其在獸藥、種業、中藥、農業、農機制造等領域的創新能力較強;另一方面,涉農企業正在逐步成為創新投入主體,2021年研發投入規模是1.13億元,相比2019年和2020年分別增長了16%和18%。
同時,中國農學會遴選出35項新成果,其中新技術10項、新產品13個、新裝備12件。今年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面積推廣的第一年,玉米密植高產滴灌水肥精準調控技術、大豆大壟密植淺埋滴灌栽培技術、電驅氣力式玉米大豆單粒精量播種機等多項新技術、新裝備入選,實現播種質量和作業效率的協同提高,推動產量大幅提升。
吳孔明表示,大會對指導推進今后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總體部署,農業農村部提出要在“農業科技裝備領域實現新的突破”,要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效能,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釋放農業科技創新強大潛能。
上一篇 | 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漁業科技創新大會
下一篇 | 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6日開幕
一周熱點
- 2023-06-052023年新季小麥市場分析及操作策略
- 2023-06-05凍品庫存高企,豬價還有下跌動力嗎?
- 2023-06-024月糧食進口現狀及玉米替代進口分析
- 2023-06-02生豬價格“磨底期”將延至6月底 專家認為全年行情并不樂觀
- 2023-06-02劉永好寄語中國飼料工業協會
- 2023-06-02劉漢元寄語中國飼料工業協會
- 2023-06-01唐仁健:全鏈條綜合性發展大豆產業 為持續提升大豆和油料自給率提供支撐
- 2023-06-012023年4月份山東飼料行業信息(總第21期)
- 2023-06-01多家豬企“賣豬場” 去產能大概率成為今年生豬養殖行業主旋律?
- 2023-05-31麥收將大面積展開 多項保障措施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