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小麥市場的動靜有點大。
怎么大呢?
一是價格變動較大。
要說起國際小麥價格大漲,那得追溯到2022年。那一年俄烏沖突爆發,而俄烏兩國作為全球小麥重要的出口國自然對小麥影響不小,于是麥價飆升。
但千萬別小看市場的消化與適應能力,也就是在全球小麥價格飆升后沒幾個月,市場就對沖突事件消化了,于是麥價漲勢也開始趨于緩和。
到年底時,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到了今年,麥價依然跌跌不休,近期更是創下了4個月來的新低。
麥價為啥持續走跌了呢?
主要是各主產國紛紛發出了豐產的預期。
比如說美國小麥一改之前的擔憂,不僅收獲進度加快,領先于歷史同期均值,而且優良率也提升了,美國春小麥的優良率提高了兩個百分點。
而作為小麥出口大戶的俄羅斯,雖然說小麥產量沒有再創紀錄,但預期也在不斷變好,而且為了促銷,也一直在降價銷售。
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也都紛紛發出了豐產信號……
于是,麥價就是想挺也似乎找不到挺價的理由,只好頻頻走跌。
而另一件事動靜更大,即近期亞洲買家們開始一改之前的觀望,紛紛開始出手采購小麥了。
比如,據新加坡的貿易商稱,近期亞洲買家已簽署協議,從歐洲購買了近100萬噸小麥,預計八九月份到貨。
這令市場有點疑惑,為啥突然開始大買小麥了呢?
分析原因,大約有兩點:
一是普遍認為麥價已接近底部。
雖然從去年開始,麥價一直在震蕩回落,但經歷了大波動后,市場對于小麥的心態是比較謹慎的,同時也在大波動中補充了一定庫存,所以對于小麥并不著急采購,而更多是等待著進一步的回落。
但同時看慣了漲漲跌跌,起起落落,也明白時機可能轉瞬即逝,凡事也要見好就收,于是隨著麥價不斷下跌,粉廠需求也變得活躍起來,尤其對黑海小麥以及飼料小麥的需求開始增加。
二則跟風效應。
你不買,我不買,大家都不買;一個買,兩個買,大家全都買。
這不是什么玄學,這是典型的跟風效應,無論是哪個市場,都逃不開這個規律,國際市場亦然。
因此,隨著國際小麥價格跌至新低,亞洲買家們就開始紛紛出手了。
這其中也包括中國,自俄烏沖突麥價大漲以后,我國進口小麥的步伐也隨之加緊。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全球都是“搶”小麥,保口糧,增加庫存當然是必然之舉。
而隨著國際麥價回落,我國進口小麥的數量卻不減反增。例如去年,我國進口小麥數量時隔20多年后再次突破千萬噸級別,達到了1210萬噸,同比漲幅達21.5%。
而今年前5個月,我國進口小麥數量就達到了809萬噸,同比增長了12.6%。
而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最新預估,2023/24年度我國進口小麥數量可能將達到1400萬噸,將創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高紀錄。
不過,隨著各大買家們紛紛出手,也可以預見,國際小麥的跌勢也差不多緩和了。
市場規律總是如此,當價格持續上漲時,會抑制需求,然后抑制漲勢;而當價格持續下跌時,也會拉動需求,從而抑制跌勢。
市場規律大抵如此,國際市場也不例外,所以預計隨著買家們紛紛出手,國際小麥的跌勢將有所緩和,接下來很可能會進入震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