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特點和生產目的
家禽對維生素的需要量依賴于其生理特點、周齡、健康狀況和營養狀況及生產水平高低。例如在產蛋雞群,蛋做孵化用對維生素的需要量一般比做食品用對維生素的需要量高。所以,為了達到種蛋孵化率和健康雛雞,種雞就應有更高的維生素需要量。種禽所需要的維生素A、維生素D3和維生素E比快速生長的肉雞的都高。現代品系比過去品系的生產性能高,因此對維生素的需要量也大。肉雞生長速度快,腿病也常發生,可通過補加維生素(生物素、葉酸、煙酸和膽堿)得到部分緩解。
(2)應激、疫病或惡劣的環境條件
在集約化的生產體系,由于動物圈養的密度大,動物機體間距離近和接觸的機會多,這樣便增加了應激和臨床疾病提高的機會。需提高免疫抗病力,對某些維生素的需要量會增加。大量證據表明,只添加滿足動物良好生長及飼料轉化效率的維生素營養水平不能滿足正常的免疫功能和抗疫病能力。疾病或消化道寄生蟲會降低腸道對飼料或有微生物合成的維生素的吸收。已知黃曲霉菌毒素有會導致消化道紊亂,如嘔吐和腹瀉以及內臟出血,并影響日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的吸收。因此飼料霉變可能引起維生素缺乏。補加高水平維生素E可將大腸桿菌病引起的死亡率從40%降低到5%。
(3)維生素拮抗物的存在
維生素拮抗物能降解維生素從而使其失活,如生魚中硫胺素酶與硫氨素;與維生素結合,也使其失活,如生雞蛋中抗生物素蛋白結合生物素;由于結構的相似性,與維生素產生競爭性結合,如維生素K與一些植物中的雙香豆素,后者抑制血液凝固。酸敗的油脂也使生物素滅活,并破壞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等,日糧中亮氨酸、精氨酸或甘氨酸的過量會提高動物煙酸的需要量。
(4)抗微生物藥的使用
一些抗微生物藥的使用會改變腸道微生物,抑制一些維生素的合成。一些磺胺藥會增加動物對生物素、葉酸、維生素K的需要量。
(5)日糧中維生素及其他營養素的水平
日糧油脂水平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如果油脂的消化吸收受阻、脂溶性維生素也不能被吸收。霉菌毒素能干擾膽汁的形成與分泌,影響乳糜顆粒度的形成,妨礙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飼料中維生素B2、生物素和維生素B12都是與蛋白質相結合的維生素,因此,只有在蛋白質消化正常的情況下才能釋放這些維生素。
維生素之間與其他維生素之間存在廣泛的互作,如維生素A與維生素E之間、維生素E與硒之間,膽堿與葉酸、鈷胺素和蛋氨酸之間等。
(6)體內維生素儲備
動物對維生素有一定的儲備能力,脂溶性維生素和B12比其他水溶性維生素更易儲留在體內,特別是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易儲留在動物的肝臟和脂肪組織。而B族維生素則基本不能貯存,需要每天補充供給,以滿足動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