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生態養殖新模式的主要做法(一)余姚市“漁禽輪養、水旱輪作”模式余姚市自2007年底開展冬閑池塘種草養鵝試驗,利用冬閑池塘進行種養,分解養殖余留廢物,降低清塘成本,改善養殖底質,提高池塘利用率,增加養殖戶收入。在此試點基礎上,2009年重點推出“池塘水面空心菜種植凈化水質”和“南美白對蝦冬閑季節種植黑麥草養禽綜合開發”兩種生態種養結合模式,共發展池塘空心菜種植面積2000畝、種草養鵝面積2000余畝。12月9日,余姚市《漁禽輪養、水旱輪作集成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順利通過浙江省農技推廣基金會寧波市執行部驗收。目前該項目已建立重點示范區域200畝,應用輻射面積2100畝,實現每畝產值13100元,凈利潤6230元,減少藥物、清淤等費用500元,總經濟效益達134.6萬元。
(二)象山縣“蝦-草-牧-菜”模式2009年,象山縣開展淡水養殖水產與水生經濟植物共生、漁業與畜牧輪作等復合生態養殖系統的試驗推廣,在石昌魚種場率先實施“蝦-草-牧-菜”生態循環養殖,使得原先526畝養殖塘變成一個初具規模的“現代農莊”。2009年,石昌魚種場開展蝦菜循環輪作170畝,南北白對蝦全部起捕后,在空的池塘種植池塘豌豆150畝,大棚池塘蔬菜20畝。至2010年2月大棚池塘蔬菜基本收獲,產量2500公斤/畝,利潤1500元/畝,凈收入3萬元。池塘豌豆目前長勢良好,預計利潤500元/畝,150畝池塘豌豆預計凈收入7.5萬元。該模式下,一年度170畝蝦菜循環輪作池塘可凈增收入10.5萬元。該魚種場還開展蝦草牧循環輪作238畝,在第二茬南美白對蝦起捕后,種植大棚池塘黑麥草238畝,大棚池塘黑麥草生產迅速,產量極高,一般田地種植黑麥草每月收割1-2次,每畝可供150只鵝食用,而大棚池塘種植黑麥草每月可收割2—3次,每畝可供200—250只鵝食用。在養鵝過程中結合鵝食用飼料,養殖鵝經65天左右即可達到上市要求。石昌魚種場養鵝15000只,成活率達到95%以上,平均利潤25元/只。238畝蝦草牧循環輪作池塘可新增凈收入35萬元左右。按照生產情況預計,石昌魚種場今年可因此增收45.5萬元。
二、池塘生態養殖新模式的成功經驗(一)發展生態循環養種,經濟效益可觀。循環養種生產成本投入低,產量、收入穩定。經過多年南美白對蝦養殖經歷,池塘底質肥沃,種植蔬菜和牧草不需要使用化肥和農藥,并且產量較高,可以保障產業增效。
(二)發展生態循環養種,充分利用資源。以往白對蝦池塘在蝦起捕后便完全閑置,土地資源和農村勞動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淡水池塘土地的二次再利用,盤活了存量土地、調整了養種結構,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可以保障養殖農戶增收。
(三)發展生態循環養種,改良生態環境。一是改善養殖池塘環境。池塘經過多年養殖,塘底淤泥堆積,白對蝦養殖期池塘水質容易惡化,池塘環境較差,白對蝦發病頻繁。循環養種能改善養殖池塘環境,提高池塘生態自我保護能力,增加第二年白對蝦養殖成功率,從源頭上為全市漁業食品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為社會提供了優質無公害水產品。二是循環養種能將池塘中富營養化物質轉化為種菜、養鵝等所需養料,控制池塘排污指標,減少養殖污染排放,降低對周圍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