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所初步掌握細角螺人工育苗技術 幼螺最大個體殼長8厘米以上
細角螺為海洋單殼類經濟貝類,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南沿海10余米~70余米水深的泥沙質海底,生長期長,資源量不多,并需用拖網才能捕獲。隨著人們對細角螺的需求不斷增加,采捕量越來越大,導致資源日漸枯竭。因此,細角螺人工育苗技術的開發,不僅可通過增殖放流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且通過人工育苗,可以增加養殖新品種。
東海水產研究所唐保軍博士告訴記者,該所于2008年進行了細角螺人工育苗技術的研究,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終于取得了初步成功,目前已培育出幼螺3000余枚。
唐博士認為,由于目前國內外關于細角螺繁殖生物學的參考文獻和信息較少,給細角螺的繁育增加了難度,需要科研人員不停地去采樣、觀察、摸索。細角螺的生長期較長,其繁殖周期和性成熟年齡不易掌握,于是,科研人員就每月定時在海區采樣調查,通過對大量樣品的解剖,以及組織切片的顯微觀察,以便了解掌握其性腺發育情況;在生殖腺發育高峰期,每月增加一次采樣,以獲取自然海區受精卵囊。通過細致調查,科研人員基本摸清了海南沿海細角螺的繁殖期和盛期,以及相應的繁殖環境條件,并在繁殖季節采捕自然海區的成螺進行強化培育,以獲得親螺。
據唐博士介紹,在篩選健康成體細角螺放入育苗池內進行強化培育時,主要進行細角螺親體餌料的優化選擇實驗,確定適宜的強化培育餌料,以促進性腺盡快發育。基于細角螺繁殖生物學過程,控制光照,并根據海水溫度調節培育密度和投餌量,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培育,3對性腺發育成熟的細角螺于2009年底實現了交配產卵(囊)。
據了解,經過近兩年的研究,科研人員通過在不同鹽度、溫度條件下的細角螺受精卵發育實驗,基本摸清了卵囊內受精卵發育的適宜鹽度和溫度范圍。為了提高卵囊孵化率,還專門設計制作了適宜細角螺卵囊孵化的培育裝置。可以想象,當科研人員看到經過自己50余天細致、耐心的照料,稚螺自卵囊頂端破膜而出時的喜悅之情。而今,經過平均每月1厘米的生長速度,幼螺最大的個體殼長已達8厘米以上。目前,幼螺長勢良好,總數量已達到2000余枚,養成成活率達50%以上。
唐博士坦言,細角螺的育苗雖然獲得了初步成功,也為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基礎,但要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細角螺育苗及大規格苗種培育技術尚需時日。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借助分子生物學和生理能量學技術,通過對環境的調控、營養強化等手段,進一步完善細角螺苗種培育的技術體系,為規模化人工育苗和養殖提供穩定、健康的苗源。
一周熱點
- 2021-06-28截至2021年6月25日當周國際糧油期貨漲跌一覽表
- 2021-06-28交易所:截至6月23日,阿根廷玉米收獲完成47.6%
- 2021-06-28截至6月20日,歐盟2020/21年度大豆進口量為1487萬噸
- 2021-06-28交易所:阿根廷大豆收獲結束,單產為五年次低水平
- 2021-06-28IGC:雖然產量創下歷史最高,全球谷物期末庫存預計下滑
- 2021-06-28IGC:2021/22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庫存調高11%
- 2021-06-28南美大豆市場一周聚焦:巴西豆價下跌3%,尾隨外部市場下跌
- 2021-06-28全球飼糧市場一周要聞:產區迎來及時降雨,飼糧價格下跌
- 2021-06-28全球油籽市場一周要聞:美國迎來急需降雨,大多油籽下跌
- 2021-06-28國產玉米,再次全面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