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超強臺風“威馬遜”襲擊華南,重創海南、廣東、廣西近海漁業,當地養殖戶損失慘重。在談及災害損失和災后復產問題時,又有業內人士呼吁建立農業保險。而記者隨后的調研,也像往常一樣羅列了各種條件不成熟的原因——諸如風險太高國家負擔不起、商業保險公司無利可圖、農民參與熱情不高等等——而最后唯有一聲嘆息,業內人士感慨近海水產養殖像賭博,養殖戶盼望政府補助,隨后一切照舊,一如既往。
場景似曾相識,建議老生常談,而更讓人熟悉的,是這份悲情和怨天尤人的氣氛。現實必須承認,農業在中國是弱質產業,高風險未必高收益,面對全球大市場的競爭,卻沒有與國際接軌的農業保險、農業補貼、農業集約化水平。這些問題要徹底解決,當然需要外力的支持,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行業共同進步。
但作為吃農業飯的業內人,承認現實的同時,也應接受現實,充分認識和了解行業的特性。在選擇從事水產或其他大農業的同時,就選擇了這份高風險。面對它與生俱來的風險或災難,要么反求諸己尋找與之和平相處的經營與生產模式,要么選擇離開,另謀高就。負氣、抱怨趕不走災難,更對管控風險沒有幫助。正確的態度,是對內自我改造,對外整合資源;錯誤的態度,是對外企圖改造環境,對內從不改變自己。
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是弱勢行業,也正因此,農業從業者始終無法擺脫一種受害者的心態。經常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托在外界環境的改變或外在資源的注入。會哭的孩子有奶喝,固然有理。但自救與他救不可偏廢,更不能讓悲情遮蔽雙眼,讓自己失去反省的能力。面對再大的危機,自己并非無可作為,在抱怨和求救的同時,是否也應反躬自問:自己的工作是否已經到位,自己想到的辦法是否已經窮盡?
農業無時無刻不面臨危機,在危機來臨時,總能看到這樣的現象——
H7N9席卷全球,消費者談禽色變,禽市低迷,雞農狀告媒體炒作疫情,希望全國媒體和專家改變言論風向,化解禽業危機。但科普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自問:禽流感已非首次暴發,暴發前也并非沒有征兆,作為從業者是否建立了應有的應對機制?如果自己能掌控的工作都未做到極致,又如何苛求全社會按照自己的意愿發聲?
高壓線停電導致魚蝦缺氧死亡,養殖戶狀告供電局工作不力,希望賠償損失,但供電局反說跳閘屬意外,并按時整修,并無過錯,雙方因此爭執不下。在爭取權益的同時, 我們是否也該自問:水產養殖該配備的發電設備是否準備? 有蝦王分享經驗,為預防停電準備三重發電系統,這說明什么,應該求人還是求己?
管控風險,是從事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世上最能為自身事業控制風險的,也只有自己。面臨困難時向外界求救,是明智之舉。但倘若將解決問題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卻是最大的愚蠢。
時常能夠聽到這樣的期望:如果沒有臺風,如果沒有禽流感,如果沒有EMS,如果風調雨順……退一步講,如果一切如果都能成為現實,以目前農產品整體供過于求的局面, 難道就一定能夠賺得盆滿缽滿嗎?
在中國,農業生產力落后、農業體制存在弊病,非一朝一夕形成,更無法指望畢其功于一役解決。在這個客觀現實下選擇投身農業,就必須具備與風險共存的勇氣與智慧。事實上,這個行業并不缺少成功者,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夠不斷反求諸己,在尋找改變現實的出路同時,能夠調動自己的一切資源,碎步前進,迅速迭代發展,與現實妥協, 與現實一同進步。
兩個人在森林中被黑熊追趕,只差一步就要成為黑熊的盤中餐。甲抱怨運氣差,停下來大喊救命;乙卻不管不顧, 一個勁向前逃。因為乙知道,他即便跑不過黑熊,但只要跑過甲,自己就安全了。
農業永遠無法擺脫高風險的陰霾,你即便征服不了災難, 但也不意味著不會成功。這不是宿命,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