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先進的深海網箱。在整個鐵山港區,這樣的網箱目前有50多個。
自7月下旬開始,連續十多天的暴雨導致欽北防地區山洪暴發,大量洪水夾雜各種細菌從陸地沖向大海。據媒體報道,欽州灣使用網箱的金鯧魚養殖戶損失異常慘烈——由于大水來勢迅猛,大量的冰、船無法到位,大部分養殖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翻白上來的金鯧魚死亡、發臭而無法外運。
北海鐵山港灣也分布有大量的網箱養殖魚排。它們的命運如何?記者于8月5日來到鐵山港區石頭埠采訪時欣喜地了解到,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鐵山港的大網箱養殖戶幸運地逃過了一劫,損失不算太大。記者還發現,部分養殖戶于今年引進的現代化的深海網箱幫助他們抗擊此次暴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金鯧魚“死亡潮”基本消退
8月5日早上,記者跟隨鐵山港區水產養殖商會會長、鐵山港區翔久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乃志登上小船,從石頭埠碼頭開往鐵山港航道偏東一側,約十分鐘便看到了靜靜地排在水中,用于養殖金鯧魚、金鼓魚和石斑魚的各式網箱。在初出碼頭時,水面上隨處可見漂到岸邊的大如巴掌的死亡、發臭的金鯧魚和石斑魚。但過了航道,海面上就干凈多了。
“這幾天情況好多了。”李乃志告訴記者,前幾天下雨的時候,他一個圓形網箱要死上百條魚,現在每天死魚的數量在不斷減少,魚缺氧、發病的情況逐漸得到控制。
“整個鐵山港金鯧魚死亡的比例約在20%左右。”作為港區水產養殖商會會長的李乃志,對港灣內每一個網箱損失情況都了如指掌。
自然條件良好 深海設施過硬
“如果沒有東邊、北邊的山擋住洪水,我們的遭遇說不定也會和欽州同行一樣慘!”采訪中,一位正在清理死魚的養殖戶告訴記者。
據介紹,鐵山港港灣東面是白沙,北面是公館和閘口,西面是興港鎮,僅有少量的幾條流量不大的淡水河注入港灣內。淡水注入少、港灣深,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鐵山港港灣成為兩廣地區網箱養殖的最佳基地之一。
“更重要的是鐵山港的潮水來得快,退得也快。”李乃志說,這樣有利的地形讓從北邊和東邊注入的淡水很快就被消化在茫茫大海中,提高了金鯧魚的成活率。
另外,深海網箱在抗擊此次暴雨中也起到了突出作用。深海網箱不僅可防范臺風,對防范洪災也同樣作用非凡,抗病力遠遠優于傳統網箱。
“我們幾萬尾的網箱一天死亡才幾十條,他們(傳統網箱)幾千尾的就死幾十條。”李乃志說。深海網箱每個造價在11萬至16萬元之間,全由進口橡膠制成,可以隨風浪漂于水面上,受力面積小,幾乎能抵擋所有級別的臺風襲擊。同時,由于其透氣性強、設計合理等原因,能夠最大限度保證海水養殖的成功率。
可否為網箱養殖“開一扇門”?
眼下,鐵山港已成為北海市工業開發的前沿陣地。隨著大批土地被征收,如何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生計問題是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據統計,分布在鐵山港灣內的網箱養殖戶約有280多戶,按照每戶至少要聘請8至10人計算,整個網箱養殖行業單海上就需用工近4000人,這還不包括分布于海上的鏈條行業,如魚貨零售業、飼料零售業。每一年,這里養殖的金鯧魚多達上萬噸,產品遠銷美國、香港及內地大都市。
“在我們網箱魚排上打工的工人,工資少則3500元,多則5000多元。”李乃志告訴記者,如果沒有網箱養殖,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才能維系生活。
由于開發需要,北海市相關部門在對鐵山港區進行規劃時,沒有留意在鐵山港灣內規劃一個“功能養殖區”。因為這個原因,在港灣內進行網箱養殖的漁民不能辦證,屬事實的“無證養殖”。但實際上,記者從多名鐵山港區政府官員處了解到,對于網箱養殖,當地政府是支持的。鐵山港區水產養殖商會呼吁上級部門,為漁民增設一個集中的網箱養殖功能區,讓他們更踏實、更安心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