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31個豬品種處于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
最近,國內生豬均價已經跌破每公斤20元大關,創下新低。
中國是豬肉消費大國,2020年,中國豬肉消費量占全世界的47%。豬價相關千家萬戶。
但今天我們不講豬價,要講養豬的另一個大問題:豬種。
豬肉生產上,我們對外的依存度不大,每年豬肉進口量不到國內總產量的3%,除去部分走私,中國的豬肉幾乎全靠自產。2020年末,中國生豬存欄40650萬頭,比2019年末增加9609萬頭,增長31.0%,這些豬很多要到2021年上市,預計2021年中國豬肉供給量將接近歷史最高水平。
但形勢大好的數據里隱藏著一個隱患:2020年,中國種豬進口量也創史上新高,達到29042頭。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提出了一個目標:到2035年,生豬的核心種源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確保畜禽核心種源自主可控”。
這句話是很有意味的。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今年兩會上把豬種問題比喻為“豬芯片”,認為核心種源不能給人卡了脖子。
為什么中國豬種需要大量進口呢?這說來話長。
中國養豬的歷史悠久,且種類非常豐富。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到,“豬,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兗、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遼東者頭白;生豫州者嘴短;生江南者耳小,謂之'江豬';生嶺南著白而極肥。”
據可考的歷史,早在 2000 多年前,羅馬帝國就曾引進了中國番禺豬,用來改良他們原有豬種晚熟和肉質差的缺點,進而育成了羅馬豬。
現在很多全球聞名的豬種,都有中國豬種的基因。比如按《英國大百科全書》記載,現在歐洲的豬種就是當地豬種與中國豬種雜交而成;世界聞名的大約克夏豬,是廣東豬種與英國當地豬雜交而成;19世紀初,華南豬被引入美國,與當地豬交配而育成了波中豬和徹斯特白豬。
那為何中國的豬種會在最近幾十年衰落?
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開始了廣泛的雜交豬種利用。1950年,中國第一次小規模引進蘇聯大白豬,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規模引進原產英國的大約克夏豬。1963年,丹麥長白豬登陸中國。1972年,尼克松訪華,又捎來兩頭美國杜洛克豬。
上世紀80 年代引入了工廠化養豬的理念后,外國豬種的優勢愈發明顯。中國本土豬種達到100千克(即成年體重)的時間比外國豬種長半個月,產仔數和瘦肉率卻比外國豬種低。
對農民來說,養殖成本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土豬增重1千克,需要喂4到6千克飼料,而洋豬種只需要2到3千克。
在優化育種的過程中,中國本土豬種始終沒能超越國外豬種的性能優勢。因而在產業化基礎上,杜洛克、長白、大白等引進豬品種逐步在全國范圍內被推廣應用,地方豬種逐漸滑向了劣勢地位。上世紀90 年代中期,引進品種已逐步成為中國生豬產業的主導品種。2011年,據 《中國經濟時報》報道,當時我國規?;B殖的豬種90%以上系國外品種。
2004年起,國家啟動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其結果顯示,我國有125個豬品種,其中地方品種88個,85%左右的地方豬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于瀕危和瀕臨滅絕狀態。
其實相較于國外豬種,本土豬種不僅更能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和飼養管理條件,而且表現出明顯的多樣性。如南方的豬種具有較強的耐熱力,而北方豬種較耐粗飼養殖。
另外,豬肉好不好吃,取決于一個指標:肉質指標肌內脂肪(IMF)。據測算,2%-3%是鮮肉的理想水平。英國20年來育種的過程中,使豬胴體中肥肉比率降低了35%,但肌內脂肪也下降了27%;丹麥1978~1992年四個品種的豬肉肌內脂肪下降了約50%。長白、大白豬的IMF僅為1%左右,杜洛克豬也僅有2.05%。相比之下,中國土豬IMF可以達到3%左右,這也是現在人們常說“豬肉沒有過去好吃”的原因。
當然,提高中國豬種的比例,不僅是為了讓老百姓吃到更好吃的豬肉,而是出于整個國家的食品供給安全的考慮。盡管中國是畜牧業大國,豬肉、雞肉、禽蛋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中國不是畜牧種業強國。如果長期依托國外育種,等于把未來中國人民蛋白質攝入之源交到別人手里,這想想就有點不寒而栗。
即便從短期效應來看,非洲豬瘟后,許多養豬企業也認識到,核心種豬群是持續發展的立足之本。一般種豬在孕育了5~7胎之后便會退化。為保持合理胎次比例,生豬養殖中還存在種豬淘汰。對于大型養豬場而言,一批母豬大約每年淘汰1/3,三年全部淘汰;公豬一般每年淘汰50%,兩年全部淘汰。一味引種,只能讓養豬業長期處于“引種一維持一退化一再引種”的惡性循環中。
國家通過頒布實施《畜牧法》、成立“全國豬聯合育種協作組”等措施,將 34 個地方豬種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又先后遴選了105家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組建了國家種豬育種核心群,開始實施全國性種豬遺傳評估。
2012年,中央財政畜禽保種經費增加到了史無前例的5320萬元,平均每個國家級地方豬保護品種的保種經費約為40萬元。
今年發布的《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培育以地方豬遺傳資源為素材培育的特色品種,充分滿足多元化市場消費需求;形成“華系”種豬品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豬企業3至5個。
當然,育種是一件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的工作。中國本土豬種如何發揮優勢,再回到世界舞臺,還有待市場的檢驗。
一周熱點
- 2021-06-07截至2021年6月4日當周國際糧油期貨漲跌一覽表
- 2021-06-072021年第21周美國大豆壓榨利潤比去年同期高出153%
- 2021-06-07交易所:截至6月2日,阿根廷玉米收獲完成34.1%
- 2021-06-07交易所:截至6月2日,阿根廷大豆收獲完成96.6%
- 2021-06-07截至5月30日,歐盟2020/21年度大豆進口量為1384萬噸
- 2021-06-07美國對華大豆出口最新統計:對華銷售總量同比增長1.39倍
- 2021-06-07截至5月27日當周,中國買入1萬噸美國新豆
- 2021-06-07美國農業氣象預報:未來一周美國中西部北部地區炎熱少雨
- 2021-06-07IHS Markit預計2020/21年度巴西玉米產量僅為8800萬噸
- 2021-06-07南美大豆市場一周聚焦:雷亞爾走強,巴西大豆價格略微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