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7連漲!豬企跨過盈虧線,下半年有望繼續溫和上漲
豬價實現“7連漲”,累積漲幅達32%
6月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5月下旬全國生豬(外三元)價格為15.7元/公斤,比上期價格上漲1.3%。至此,今年3月下旬以來,豬肉價格實現“7連漲”,從11.9元/公斤漲至15.7元/公斤,漲幅為32%。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近期豬肉價格連漲,主要是受市場供需機制影響,豬肉價格向“均值”回歸,養殖成本上升及國家生豬政策調節等因素推動。目前豬肉價格連漲但豬糧比價仍處于國家二級預警區間,生豬養殖戶仍處于虧損階段,受市場供需機制影響,豬肉價格逐步向均衡水平靠攏。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豬肉價格連續上漲,主要原因在于前期豬肉價格持續下跌,豬糧比價下跌,促使生豬養殖跌破盈虧平衡點,養殖戶就會嚴重虧損,減少生豬出欄,乃至減少養殖數量,從而引發生豬價格進入新一輪漲價周期。在豬肉價格下跌過程中收儲政策有力穩住生豬價格持續下跌。
16元/公斤成大豬企降本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16元/公斤是各家降本目標。目前,生豬價格已跨過理想中的盈虧線。眼下,行業頭部公司已具備盈利基礎。
新希望在股東大會上透露,年底,其養殖成本能控制在16元。一季度,新希望育肥豬完全成本在18.7元/公斤多。
天邦股份也在4月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上披露,隨著淘汰母豬及豬舍舒適度改造完成后,爭取年底完全成本能降到16元/公斤左右。其在一季度育肥完全成本為18.68元/公斤。
據溫氏股份披露,3月份綜合成本略低于18元/公斤,正邦科技一季度養殖成本為20元/公斤左右。
牧原股份更提出,2022年努力控制成本至13元。“會根據中長期原材料價格波動而調整修正。”其在5月12日的業績溝通會上如此評價這一目標。
在此前一天的機構調研中,牧原股份披露,短期成本目標是將養殖完全成本控制到去年四季度的水平,即15元/公斤左右。
事實上,養豬成本下降與多種因素相關聯。控制成本走在前頭的牧原股份就稱,將成本下降的關注重點聚焦在保育、育肥等優化空間更大的養殖環節。
但豬企們必須面對的,是飼料成本持續飛漲。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6月第1周,全國豆粕平均價格4.52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2%,同比上漲20.5%。育肥豬配合飼料平均價格3.86元/公斤,與前一周持平,同比上漲6.6%。
牧原股份就表示,由于全球原糧價格自去年年初至今持續上漲,經過測算,與去年同期相比,飼料原材料價格上漲對養殖完全成本影響超過1元/公斤。
“如果未來飼料價格持續保持高位運行,那么生豬養殖行業的銷售價格中樞可能也會對應上移。”其稱。
溫氏股份也在機構調研中稱,飼料原料價格上漲是整個養殖行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但表示,相比于中小養殖戶而言,大型養殖企業在飼料成本控制方面往往具有優勢。其通過發揮飼料原料集采優勢和飼料營養配方技術等優勢,加大優勢原料使用規模,控制飼料成本。該公司2022年1-2月豬料生產成本同比上漲約5%。
牧原股份也在尋找解決之道。其透露,全國養豬行業飼料中豆粕用量為17%左右,牧原在10%以內,減少近一半的豆粕用量養豬。
對此,有上市豬企人士坦承,目前飼料成本還在可控階段,各家控制成本的目標都放在了養殖環節。
“但若成本繼續飛漲,就不一定了。”他說。
需求回暖,下半年豬價或溫和上漲
展望后勢,劉向東預計,未來豬肉價格仍呈現溫和上漲走勢,生豬產能相對充裕,只是上游原材料等價格上漲造成養殖成本上升,因此后續推高豬肉價格上漲,但整體漲幅將會高于2021年且呈現溫和上漲勢頭。
周茂華認為,后續豬肉價格將溫和回升,逐步向均衡水平回歸。原因在于四方面,一是,隨著國內餐飲行業需求回暖,有望帶動豬肉需求回升;二是,養殖戶逐步調整產能;三是,相對于正常年份,國內養殖成本處于高位;四是,國內生豬收儲政策保持靈活。
“但考慮到年內餐飲等需求處于恢復階段,生豬產能維持在相對高位,加之季節性需求拉動不強,預計豬肉價格上漲動能溫和,從期貨市場表現看,市場預期整體平穩。另外,需要防范局部極端天氣對生豬養殖、物流等環節擾動。”周茂華說。
來源:綜合證券時報、21世紀經濟網
一周熱點
- 2022-06-272022年5月豬肉進口數據分析及后市展望
- 2022-06-272022上半年肉雞產業鏈系列研究
- 2022-06-27全球小麥市場一周要聞:季節性收獲壓力以及宏觀擔憂引發大跌
- 2022-06-24重磅!農業農村部審議并原則通過《生豬產能調控工作考核方案》
- 2022-06-23我國修法對特定畜禽產品的質量安全合格證明材料作出相應銜接性規定
- 2022-06-23糧增價穩人心定 我國小麥豐收意義重大
- 2022-06-23豆粕價格開始走跌 飼料為啥還要漲?
- 2022-06-23飼料行業壓力倍增 六條建議破解難題
- 2022-06-22中國生豬產業分析
- 2022-06-222022年我國“大糧倉”大豆玉米生長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