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大戶”斷料的背后是自繁自養與“農戶+公司”的比較
曾經的江西“養豬大戶”正邦科技,如今卻逐漸走到了“懸崖”的邊緣。
7月24日,一則名為“對代養戶斷料,導致生豬出現餓死”的新聞被多家媒體廣泛傳播。據媒體報道,由于受到資金鏈困擾,正邦科技對代養戶已經“無料可供”,最終部分的代養戶不得不對代養的生豬進行“斷料”處理,進而導致了“豬吃豬”情況的發生。
而到了7月25日,正邦科技也作出回應稱,受6月份豬價低迷及疫情因素影響,公司資金相對緊張,因物流配送與飼料廠的協調問題導致少部分區域出現了偶發性斷料現象,該小范圍的斷料情況不會影響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目前已通過資源協調得到解決。
不過,雖然正邦科技將“鍋”甩給了物流,但投資者卻并不買賬。截至7月25日收盤,正邦科技股價仍下跌6.66%,而其近10個交易日股價已經大跌超過了20%,最近兩個月的漲幅幾乎被全部抹去。
相似的一幕正在上演
對于正邦科技而言,“缺錢”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數據來看,截至今年的一季度,正邦科技的貨幣資金為30.73億,看似數額并不少;不過,同樣截至今年的一季度,其短期借款高達121.5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為42.24億,兩者相加合計已經超過了160億,很顯然,目前正邦科技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
也許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但卻總是驚人的相似。
時間拉回到4年前的2018年,當時的雛鷹農牧因為接連出現的利空導致資金鏈斷裂,再加上非洲豬瘟的爆發,深陷困境的雛鷹農牧無力供應足夠的飼料,導致生豬被活活“餓死”,一度引發熱議。
后來,實在無力擺脫困境的雛鷹農牧,倒在了“最強豬周期”到來之前。2019年10月15日,雛鷹農牧正式被摘牌,曾經風光無限地“養豬第一股”就此落下帷幕。
再看如今的正邦科技,雖然豬沒有被“活活餓死”,但和當時的雛鷹農牧相比,已經有了幾分相似。
除了同樣出現斷料的情況之外,雛鷹農牧和正邦科技在經營模式上也非常相似。
當下,豬企的主流經營模式一般分為兩種:以牧原股份為代表的“全流程、一體化”模式和以溫氏股份為代表的“農戶+公司”模式,而雛鷹農牧和正邦科技使用的都是后者“農戶+公司”模式。
所謂的“農戶+公司”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豬苗和飼料都是由公司提供,而代養戶則負責場地、設施與人力,收取公司的代養費用,是一種比較明顯的輕資產模式。
這種模式的優勢非常明顯,因為資產較輕,所以可以在豬價上行的時候實現快速擴張,達到快速擴大規模的效果;不過,這種模式的劣勢也十分明顯,除了較難把控養殖的成本之外,豬企還很難控制規模,這就導致了“豬價上漲時豬企大賺,但豬價下行時豬企巨虧”的情況出現。
而雛鷹農牧和正邦科技的衰敗,其實都是因為在豬價上漲時盲目擴張所導致的。從種種跡象來看,曾經發生在雛鷹農牧身上的事情,如今都一一發生在了正邦科技的身上,這很難不讓人聯想:身處困境的正邦科技,又是否會成為下一個雛鷹農牧?
豬價暴力踩踏背后
在上一輪豬周期中,因為非洲豬瘟對商品豬、種豬群傷害很大,去化程度也很驚人,讓市場各方參與者對于豬價的高度和持續性保持非常樂觀的預期。
不僅是行業內諸如正邦、新希望、牧原為首的集團性養殖企業大幅擴張,還包括中小型養豬企業、大中小養殖場以及散養農戶均大幅擴張。當然,還包括行業外垂涎欲滴的投機資本想要撈快錢。
由于大批低能效能繁、高仔豬被哄搶、專業二次育肥爆發,本輪產能大躍進大幅提升了行業平均養殖成本,從15元左右飆升至至20元左右。然而,2021年二季度開始,沖破20元養殖成本線,產業開始深度虧損期,一直虧到今年6月末。
行業內諸如正邦出現了嚴重的財務問題,新希望也面臨困境,出欄量被壓減,養殖場與農戶也損失慘重。但大型養殖集團唯有牧原還在按照自己的經營節奏在逆勢擴張,去年是4026萬頭,今年出欄規劃為5000~5600萬頭。牧原吃掉的市場份額,就是其他參與者的丟掉的或被迫退出的。
為什么牧原能夠一步步做大,且成本控制比行業平均要好不少?最主要的邏輯在于自繁自養的商業模式——有自己獨特的育種體系、飼料體系、一體化養殖體系、豬瘟防御體系等等。
人們都說養豬不難,養豬門檻很低。但是低成本養豬的門檻很高,大規模低成本養豬的門檻非常高,大規模低成本養豬還想快速擴張的,門檻高出天際。
這從上輪豬周期已經看出端倪。一方面,養豬是傳統行業,存在規模化不經濟的魔咒,想要快速擴張,且低成本養豬就需要工業化養殖。要達到這種狀態,就需要有自己的育種體系、自繁自養的重資產養殖模式等,這對于很多企業和農戶門檻太高。
其次,養豬投資非常巨大,且不確定性很強,容易大虧——大起大落的豬周期,時而大賺時而巨虧導致資本不敢輕易進入。這次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訓,即便當前豬周期反轉了,行業外資本紛紛殺入擴產能的情況幾乎看不到了。
另外,低成本工業化養豬需要大量的技術儲備,包括豬舍、種豬、飼料、智能化等方面。這沒有長時間的行業積累,是完不成的。
可見,大規模工業化養豬,門檻非常之高。即便是行業內的大玩家,諸如溫氏、新希望也幾乎不可能跨越轉型過來。因為它們選擇了“公司+農戶”模式,想要切換牧原的養殖模式,除非徹底清欄,從零開始。但資金量不允許,技術不允許,時間也不等人。
要知道,養豬這個行業規模很大。生豬上游(飼料、獸藥、種養結合)、中游(養殖)、下游(屠宰、食品),模糊估算整個豬肉產業鏈為3萬億市值,而生豬養殖環節占全行業的45%,約為1.4萬億元產值。
行業規模超大,贏家并不多,輸家卻可以很多。
過度投資留下的后遺癥
上半年累計虧損上百億元的豬企下半年會怎樣?
“下半年生豬銷售市場會比之前好些,觸底反彈態勢明顯,但是由于當前的需求依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豬企能否扭虧還很難說。”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一方面從豬周期的角度來看,當前是豬周期的低價狀態,不少企業還沒有觸底反彈的時間,所以依然會有比較大的市場壓力。另一方面,在上一輪豬周期過程中,大部分比較大的豬肉生產企業都有大規模擴張產能的舉動,反映在當下就是平均成本上升,豬肉企業的整體成本價格都處于較高的位置。
同樣,黃大智也表示,隨著成本端價格回落、豬肉價格上漲以及餐飲門店恢復正常經營,下半年各大豬企的經營狀況大概率會有一定的改善,不過在收入端和成本端依舊存在不確定性。比如疫情影響的不確定因素、餐飲需求的萎縮短時間未必可以恢復,國際政治等也可能導致玉米、豆粕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目前豬肉價格確有探底回升的趨勢,但豬肉作為民生必選消費品,一旦價格出現快速上升,一般都會引起監管的調節。”黃大智表示。
關于未來豬肉價格走勢,7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就2022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時稱,“目前,生豬產能總體恢復到了正常水平,價格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前期壓欄大豬會陸續出欄,有利于增加豬肉供給。加之相關部門加強市場調控,穩定供求關系,將促進價格平穩運行”。此外,7月13日,農業農村部在河北省滄州市召開生豬生產座談會也認為,“6月底和7月初生豬價格上漲幅度較大,近期震蕩趨穩,但由于能繁母豬產能充足,后期不具備持續大幅度上漲的基礎條件”。
在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看來,豬企陷大面積虧損主要是前期過度投資、產能超出歷史較高水平,與此同時,經濟下行、消費能力下降也使生豬銷售價格低迷。未來,各大豬企應降低成本,按照雙碳目標要求,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更大收益。充分利用現代市場工具,鎖定成本利潤率,穩定企業經營。
對于未來改善業績的舉措,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公司將降低成本作為公司重要的經營目標,持續提升經營業績。生豬價格短期內可能受到市場情緒等因素的影響產生劇烈波動。長期來看,生豬市場價格由生豬供給和需求決定。公司預計今年下半年的生豬價格會高于上半年。下一步公司將持續梳理管理問題并強化一線生產的技術標準、措施的執行與落地;實施更加嚴格的管理考核,提升人員能力,優化人崗匹配程度,實現管理優化,努力實現養殖成本的持續下降”。
來源:北京商報、侃見財經、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