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豬價大幅下跌,龍頭豬企銷量卻創新高,讓不少企業由盈轉虧,而自繁自養的散戶則因豬價長期低迷快速退出市場。
生豬養殖進入微利時代,行業在新的一年該如何生存?
豬價持續頹靡,行業普虧
回顧2023年,國內生豬價格除了在三季度出現短暫觸底反彈外,其他時間多呈現震蕩偏弱運行。
根據生意社監測,2023年初國內生豬均價為17.72元/公斤,到了年末均價為14.42元/公斤,年內跌幅達18.62%。
豬價行情整體不如意,上市豬企的銷售均價也大受影響。據多家上市豬企披露的2023年12月份經營數據顯示,多數豬企12月銷售均價已跌至14元/公斤下方,四季度的旺季預期再度落空。
背后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豬肉市場的供求關系失衡。從2023年生豬市場形勢來看,生豬產能始終處于高位,讓生豬供應始終供大于求,壓制豬價上漲。
寒冬之下,豬企虧損成為常態。從已公布的業績看,2023年前三季度,A股32家上市豬企中,有26家企業歸母凈利潤出現下滑,占比超80%;有22家企業出現虧損,占比高達68.75%。
就連具有較強成本控制能力的牧原股份也難逃虧損命運,去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18.42億元。同期,新希望歸母凈利潤為-38.58億元,而溫氏股份歸母凈利潤為-45.3億元,成為行業的“虧損王”。
在2023年前三季度的虧損數據基礎上,加上四季度市場價格再度觸底,可以預計,過去一年養豬企業集體虧損已成定局。
在虧損擴大的情況下,現金流是目前行業最大的問題。養豬行業具有明顯的周期性,2006年以來,我國生豬行業經歷了4輪豬周期。前3輪周期的持續時間均在46個月左右。而第四輪周期,始于2019年2月,已經持續了58個月,目前依舊處于筑底階段。為此,很多投資人擔心上市公司的現金流恐怕無法支撐到周期反轉。
豬價反轉何時到來?
事實上,2023 年已經有許多上市豬企出現連續虧損,生豬行業微利時代已到來,然而上市豬企并沒有因為虧損而“退縮”,仍計劃提高出欄目標。
不過,在豬企的遠大擴產目標之下,豬價短時間似乎難有起色。
“我覺得現在還不具備豬價反轉的時機。”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表示,在供給基本面沒有改變的前提下,預計2024年生豬產量會下降,但這并不能使供需基本面反轉,2024年整體豬價或處于窄幅震蕩的情形。而2024年下半年由于2023年能繁母豬的持續調減,供需面逐漸好轉或使得豬價回暖。
“從目前產能去化來看,只能說2024年豬價可能走出寒冬,逐漸回暖,但不會有過高的上漲。”朱增勇強調。
而瑞銀中國農業2024年展望中提到,其預計從2023年第四季度開始行業產能去化會加速,因為大型豬企杠桿率已達歷史高位,再融資難度更大;二是行業現金流緊張,宏觀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整體消費疲軟。
根據2023年三季報,已經披露12月生豬銷量的16家豬企中,除了京基智農,其余企業歸母凈利潤均處于虧損狀態,牧原股份更是出現自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從2022年的132.66億元驟降至2023年三季度的-18.42億元。
除了經營上的虧損,因此前產能的快速擴張,豬企的資產負債率也在節節攀升,2020年大部分豬企的資產負債率維持在30%~50%的區間,但到2023年三季度末,大部分資產負債率已超過50%。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江西豬王”正邦科技以162.61%成為資產負債率最高的上市豬企。虧損之下,正邦科技也大幅縮減生豬產能,2023年比2022年少賣了近300萬頭豬,而其重整計劃執行后,控股股東也變更為江西雙胞胎農業有限公司。
除了正邦科技,資產負債率第二高(89.41%)的傲農生物也有些不堪重負,自2023年上半年起,其與 *ST 正邦一樣走向縮減產能的道路。據數據顯示,2023年12月末,傲農生物生豬存欄109.73萬頭,較2022年12月末減少 54.93%。
“企業應該考慮如何使自己的發展戰略及方向更加科學。”朱增勇表示,在豬價下行周期時,企業應及時將自己發展重點從擴產轉向成本管控,通過如提升母豬養殖效率、提高飼喂效率、通過生物安全水平提升來降低仔豬在育肥階段的死淘率等措施進行“降本增效”和“提質增效”,使企業成本低于行業平均成本,從而減少虧損幅度,甚至能實現盈虧的基本平衡。
來源:時代周報、財華網、中國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