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漲不動?
截至3月25日時,全國生豬平均價格在14.9元/公斤左右,而相較于2月底的低點,漲幅達到了約10%。
也就是說,在1個月的時間里,豬價上漲了10%。
顯然這不能說豬價漲不動,不僅漲了,而且令市場很振奮。
振奮之一是現在正是傳統的豬肉消費淡季。
豬肉消費有著明顯的季節性變化,通常來說,上半年尤其是春節以后,是一年中的消費淡季,往往這個時候,也是豬價最低迷的時候。
而到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隨著中秋、國慶節日的加持,以及年底腌臘、灌腸等需求的提振,豬肉消費增長明顯,豬價也迎來了旺季。
而對于淡季,市場其實是沒抱啥期望的,畢竟需求不給力,還能期盼啥呢。
但就是在這么個淡季,豬價一個月的漲幅就達到了10%,所以也是令市場頗感意外的。
意外之余,自然欣喜。
第二個振奮的原因則是豬價這么一漲,印證了市場的看漲情緒。
去年市場預期豬價會迎來拐點,但是去年沒拐動,而且熄火了,于是這個期盼就延續到了今年。
市場普遍預計,下半年豬價迎來拐點的希望很大,而這個時候豬價就出現了上漲,說明這是形成了一種趨勢,在這種慣性趨勢下,豬價蓄勢待發,下半年的拐點似乎就更值得期待了。
第三個振奮是因為不僅市場頻傳好消息,官方也是一再給出利好信號。
近期官方專家也是頻繁對豬市作出了預期,認為二季度豬價有望繼續向好回升,并且今年的行情要好于去年。
這就更進一步夯實了市場的看漲情緒,使得看漲之情不斷高漲。
當然,看漲的預期也不光是靠著一腔孤勇,也有數據方面的支撐:
比如,首先是產能回落了。
數據顯示,目前生豬產能相較于此前已得到了明顯去化,2月份能繁母豬存欄為4042萬頭,如果按之前的常態化標準,產能已經是落入了正常保有量以下了。
再加上去年底豬價再次探底,這也讓產能得到了進一步的有效去化,從而減輕了今年的供應壓力。
其次,從仔豬數據來看,去年9月份開始,新生仔豬數量也持續下降,預示著后續生豬供應壓力也會降低。
三是規模豬場的中大豬存欄已連續3個月回落,2月份時環比下降達到了1.1%,意味著接下來生豬上市量也會相應減少。
這么多數據都在預示著,生豬供應壓力降低,行情即將觸底反彈。
那么,為什么還有爭議呢?爭議又從何來呢?
爭議不僅存在,而且還不小,主要的爭議點是對于豬價是否能迎來拐點存疑。主要依據如下:
一是豬雖然是少了,但是肉多了。
比如去年生豬產能也在持續去化,但去年豬肉產量達到了5794萬噸,同比還增長了4.6%,更是處于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豬雖然是少了,但是受二育以及增重等影響,肉卻多了。
而市場消費的是豬肉,而不是豬,所以這是壓制豬價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產能是降了,但是效率提升了。
市場一直喊去產能,生豬產能也確實得到了有效去化,但是淘汰的大多是低產母豬,保留下來的則是高產母豬。
產能去化不容易,但想要增上來卻容易得多,養殖戶們一旦發現豬價有上漲的苗頭,效率提升是十分速度的。
三是產能進一步去化將變緩慢。
原因一方面是大家都看好拐點,誰也不愿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不僅主動去化情緒明顯降低,甚至還有部分擴產的心理。
另一方面,生豬養殖集中度明顯提高,而規模養殖帶來的一個效應就是產能去化變緩,因為規模養殖有一定的既定成本,在成本支撐下大企業們也不愿主動去化,除非迫不得已才破產重組,這就使得產能可能會長期處于一個偏高的位置。
四是需求恢復未知。
主要是缺少參考數據,如果按前兩年情況來看,可以說不僅沒啥奔頭,而且是逢節必跌,節日效應失效以后需求難言預期。
那么,在這兩種觀點的博弈下,豬價會怎么變呢?
新農觀認為,豬價不乏漲勢,因為目前看漲情緒較高,尤其是受二次育肥及壓欄的推動,生豬供應可能會出現進一步縮量。
但是風險也依然存在,即隨著二季度氣溫升高,進入夏天以后豬肉消費走弱,而大豬壓力上升,也存在被迫出欄的可能,進而增加市場供給。
所以在兩相牽制下,豬價震蕩加劇,或是漲幅不及預期,或是沖高后再次面臨回落。
所以,2024年的豬市未必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