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豬價令人失望了,或者說這就像是往正在看漲的希望上澆了一盆冷水。
而到了5月,開始好轉。尤其是五一,雖然說漲幅不大,但是好于清明,不過最終也難逃節后下跌的命運,并且卡在15元/公斤的附近來回晃蕩。
于是,豬價似乎又再次陷入了新的磨底,但不容忽視的是,這次的這個“底”十分堅挺,種種跡象都是表明,豬價跌不動。
跌不動,這對市場來說是個好信號。
因為跌不動意味著豬價再向下的幾率變小了,而接下來就只剩兩個選擇:要么向上,要么趴著不動。
當然,光憑這個跌不動就說豬價上漲板上釘釘顯然是難以信服的,豬價上漲還有更多的強硬信號。
第一,供需寬松的局面正在緩解。
豬價下跌,最根本的一個問題就是供強需弱,不僅是趨勢上的,而且也是階段性的。
比如,年后本來就是豬肉消費淡季,需求下降,支撐減弱。
雖然年后市場有不少看漲的情緒,但是胳膊擰不過大腿,需求不給力光憑著熱血很難長久,所以豬價最終敗下陣來。
但是從3月末中大豬以及去年新生仔豬數量的相關數據來看,均呈下降趨勢,對應中大豬出欄以及仔豬出欄的時間,均意味著在二季度末期,生豬供應明顯下降,供應寬松的局面有望得到緩解。
第二,不僅供應緩解了,需求也上升了。
豬肉需求其實不是真弱,而是相對性的弱,或者說是恢復緩慢,但也不至于到沒人吃豬肉的地步。
所以,需求仍然是一個向上的趨勢,尤其是年后及二季度,正是豬肉消費淡季,所以增長較緩慢。
但是到下半年,需求恢復將增速。
第三,二次育肥情緒仍積極。
雖然說4月份豬價下跌,澆滅了一部分二次育肥的熱情,但是部分地區的積極性仍然不低。
尤其是去年受疫病影響,生豬供應下降較嚴重的地區,近期二次育肥的積極性再次抬頭。
而二次育肥雖然說不會改變市場的供需,但是卻能改變供需的節奏,因此會存在供應短期縮量的現象,從而階段性改善生豬市場的供需格局。
那么,為啥說豬價上漲就是板上釘釘了呢?
因為從一季度生豬存欄以及飼料產量數據來看,生豬產能下降以及疫病所導致的供應下降已經得到了驗證,也就是說,后續生豬出欄減少已被證實。
而需求增長也是大趨勢,再加上情緒助推,因此豬價必有一漲。
那么,問題又來了,什么時候能漲呢?
別看5月份豬價跌不動,并且近日有了上漲的苗頭,但是5月份持續上漲的概率很小。
因為5月份需求仍然不高,且根據前期數據,生豬供應下降將在6月份以后才開始顯現,所以5月份大概率仍然以震蕩為主。
因而市場普遍看好6月至9月的上漲。
但是也有兩個問題:
一是能漲多高?
目前說法不一,但觀觀更傾向于可能會存在短期的峰值。
因為去年冬季疫病突發,造成部分地區生豬供應快速下降,很大概率可能會相應反應到今年的供應驟減。
再加上看漲情緒的助推,所以不排除豬價會存在短時沖高的現象。
但需要注意的是,生豬產能壓力仍存。
雖然生豬產能已明顯下降,但是仍未達到預期,并且市場看漲情緒較高,以及大企業們都想趁此機會提高市場占有率,所以接下來產能再去化將變得緩慢。
所以在產能壓力下,也會限制豬價漲幅。
二是能漲多久?
這個不好說,因為二次育肥是一個變量。
雖然二次育肥會有助于前期生豬供應縮量,但是這部分縮量可能就需要后續市場來買單。
如果前期縮量過多,那么后期壓力也就越大,不排除會再次沖擊市場,打斷豬價的漲勢。
生豬去產能已經近3年了,經過3年的洗禮,大家手里都沒什么硬牌,也都是硬撐。
所以,沒有籌碼就別去賭市,順勢而為,見好就收,或許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