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飼料企業近期發布漲價通知,每噸飼料的價格上漲50元至300元。同時,多家豬企宣布2025年生豬產能將擴大。生豬價格回落、飼料價格上漲,豬企的擴產有多大風險?
01 部分豬企計劃增加產能
有頭部豬企已確認會在2025年擴產。溫氏股份稱,公司初步制定2025年肉豬(含毛豬和鮮品)銷售目標約3300萬至3500萬頭,其2024年銷售肉豬(含毛豬和鮮品)3018.27萬頭;神農集團計劃銷售生豬320萬至350萬頭,且預計2027年突破500萬頭,其2024年銷售生豬227.15萬頭;重整后的正邦科技更是預計2025年銷售生豬超過700萬頭,與2024年的414.66萬頭的生豬銷售數據相比,產能增加近70%。
神農集團方面表示,實體行業產能擴張和其他行業不一樣,企業要提前準備好土地、豬場以及人才。公司在2023年就確定了2025年產能增加的計劃,除非市場波動很強烈,不然不會跟隨周期做大的調整。目前,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的完全成本為13.7元/公斤,2025年的完全成本目標是13元/公斤以內。
在生豬養殖業,能繁母豬的數量決定未來一段時間內生豬的供應量。有豬企計劃將2025年能繁母豬的數量增加50%左右。天邦食品稱,公司2025年計劃會根據資金情況,逐步實現40萬頭的能繁母豬目標。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末,該公司能繁母豬的存欄量為26.18萬頭。
大宗商品分析機構卓創資訊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全國196家養殖企業能繁母豬存欄量為905.27萬頭,環比上漲0.71%,同比上漲15.35%。對此,卓創資訊生豬市場分析師李晶認為,養殖端暫未開啟去產能模式,能繁母豬存欄量保持增長走勢,周期拐點未至。
在“產能增加—供應給市場的生豬數量增加—生豬價格下跌”的周期邏輯下,豬企為何還要擴產?多數豬企均表示,企業要布局未來產能,當進入“產能減少—生豬供應量增加—生豬價格上升”的周期時,才能夠積極進入市場。
規模豬企的產能在增加的同時,散戶的產能在下降。行業數據顯示,市場占有率排名前20的豬企的生豬出欄數量占全國總量的30.58%。從2018年到2024年,我國生豬產業規模化程度也從49%提升到了70%左右;2018至2023年,散戶數量的降幅也超過40%。
02 未來價格走向或取決于產能去化節奏
出欄加速壓制年后供給壓力。據涌益咨詢數據,2025年1月全國生豬日均屠宰量達20.56萬頭,環比增長11.23%,同比增加8.33%。因行業對年后豬價預期悲觀,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生豬出欄持續超賣,供給壓力部分前置釋放。伴隨大豬存欄占比下降,年后市場拋售動能或邊際減弱。
大豬供給缺口逐步顯現。截至2025年2月13日,涌益樣本顯示150kg以上大豬出欄占比僅4.04%,周環比下降0.22個百分點;Mysteel數據亦指出,1月140kg以上大豬存欄占比環比減少0.12%,同比收縮0.35%。大豬存欄持續去化或限制后續肥豬供應彈性,肥標價差走擴進一步印證結構性短缺。
產能去化節奏平緩。鋼聯樣本顯示,2025年1月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微降0.04%,行業補欄意愿分化。當前仔豬補欄旺季啟動,15kg仔豬價格達630元/頭,同比顯著上漲,但后備母豬價格維持穩定,表明行業擴產仍持謹慎態度。
毛白價差高位運行提振需求韌性。截至2025年2月13日,涌益監控樣本毛白價差為4.82元/公斤,顯著高于2022年以來同期水平。消費回暖背景下,終端對豬價承接力增強,尤其元宵節后務工返城及開學備貨對短期需求形成拉動。
凍品庫存低位或觸發補庫需求。全國凍品庫容率降至14.57%,同比減少2.8個百分點,庫存壓力顯著減輕。隨著豬價下探至14元/公斤以下,部分貿易商或啟動凍品入庫,進一步緩沖價格下行壓力。
上市企業出欄分化,均價環比承壓。1月主要11家上市豬企合計出欄779.46萬頭,同比增5.8%,但企業間表現分化。溫氏股份、新希望出欄量同比持平或增長9.9%,而大北農、京基智農等同比降幅超10%。銷售均價方面,8家豬企商品豬均價環比下降0.3%-3.9%,正邦科技、大北農出欄均重環比分別減少3.2公斤、10.2公斤,反映企業加速出欄策略。
總結來看,生豬市場短期供需矛盾有所緩和,但行業產能去化緩慢及消費淡季制約反彈空間。需警惕企業競爭性出欄對價格的壓制,同時關注凍品補庫及二育入場等邊際變量對價格的托底作用。未來價格走向或取決于產能去化節奏與需求復蘇強度的動態平衡。
來源:中國商報、金融界、中國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