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做好生豬產能監測和調控,促進平穩發展。”“嚴格生豬屠宰檢疫執法監管,強化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防控。”
隨著生豬產能調控措施的落實落地,2024年我國豬肉產量為5706萬噸,比上一年減少88萬噸,同比下降1.5%。從2024年第2季度開始我國豬肉價格逐步回升,下半年生豬養殖整體回歸盈利狀態,走出了持續虧損的困境。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市場與貿易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聶赟彬說,為進一步促進生豬產業平穩發展,文件以更多的篇幅、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優化生豬產能、做好疫病防控,讓人民群眾能夠吃到安全、放心的豬肉產品。
2024年初,農業農村部印發《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2024年修訂)》,全國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目標從4100萬頭調整為3900萬頭。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4078萬頭,能繁母豬存欄量處于正常保有量區間。在盯住能繁母豬保有量這個產能“總開關”下,2024年生豬出欄70256萬頭,比2023年減少2406萬頭,同比下降3.3%;年末全國生豬存欄42743萬頭,比2023年末減少679萬頭,同比下降1.6%,生豬產能調控取得了良好效果。
文件在原有“調控”的基礎上,強調“監測與調控”協同發力。聶赟彬說,監測和調控都是優化生豬產能機制的重要舉措。監測是調控的基礎,產能監測為產能調控提供了數據支持,更加準確了解生豬市場供需情況。調控是監測的目的,產能監測的最終目的是為更好優化生豬產能提供科學依據,實現產能的合理調控。因此,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生豬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全面系統掌握生豬市場動態,及時向社會發布生豬生產、市場價格、發展形勢等關鍵信息,引導養殖場戶及時調整養殖規模和出欄節奏,推動供需更好匹配。
與往年相比,文件首次提及“嚴格生豬屠宰檢疫執法監管”。近年來,隨著生豬產業升級、產業鏈不斷完善、各項措施有效落實,疫情風險得到很好的控制。但由于屠宰環節生豬來源復雜、運豬車輛易攜帶病毒等特點,加之部分屠宰廠(場)環境臟亂差、存在違法違規行為,使得屠宰環節疫病污染風險相對較高,很有可能導致疫情向其他環節擴散。聶赟彬說,文件加大對生豬屠宰檢疫執法監管力度,是進一步保障豬肉質量安全、控制疫情傳播擴散、促進生豬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生豬屠宰檢疫執法監管工作,建立健全生豬屠宰檢疫監管機制,明確屠宰廠(場)的主體責任,提高豬肉產品的安全性。
文件仍然強調要強化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防控,體現了在疫病防控工作方面目標的一致性、任務的持續性、行動的連貫性。近年來,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生豬疫病防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非洲豬瘟等疫情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但內疫反彈、外疫傳入風險長期存在,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時有發生,對生豬產業平穩發展和人類健康構成了一定的威脅。要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保障防疫人員隊伍和經費的落實,不斷提升各環節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綜合防疫效能,深入開展疫病防控和凈化工作。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