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人”推“創新”
不是科班出身的席剛,并不諱言剛涉足乳業時對“養牛、加工、冷鏈管理等一竅不通”。曾經的“局外人”身份,給了他以全新視角來思考并解決乳業發展難題的難得機會。他坦言,“在一個行業呆久了或許會跳不出來,我以一個行業新人的姿態迎接挑戰、推動創新,心理包袱反而小一些。”
“堅持在一個點上實現突破,比別人做得更好一點。”這是席剛對自己及團隊的一種樸素要求。“思維開放”、“搞點新事”、“大膽嘗試”等關鍵詞成為貫穿在新希望乳業團隊嘴上、心上和手上的創新基因。
近幾年,新希望乳業頻頻推出創新之舉:在產品創新上推出第一款以時間定義鮮奶的“24小時”、中國第一款新鮮干酪“味蕾游記”、第一款互聯網牛奶“云牧場”;在技術創新上,走出去與新西蘭皇家農科院簽署戰略合作以提升企業科研水平;在互動營銷上,為“香蕉牛奶”眾籌游韓國拍韓劇、舉辦國內乳業第一屆粉絲節、承辦中國乳業新鮮盛典等。
布局“鮮戰略”
縱觀國內乳業消費市場,常溫奶市場基本趨向飽和,伊利、蒙牛等乳企獨占鰲頭。席剛分析指出,要想破局,建立市場優勢,新希望只有攻占管理難度更高的低溫奶市場。
新希望乳業及時做出清晰的戰略改革,制訂了“鮮戰略”,推出全球第一款以時間定義好牛奶的24小時鮮奶。席剛表示,“一杯24小時鮮奶是新希望乳業優質乳制品的代表產品,它表明我們要在低溫領域完成一些頗具挑戰的事情。”
這杯24小時鮮奶的出爐并不簡單,在空間、時間、溫度、售賣環境以及運輸速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嚴苛的標準。
席剛介紹,從空間上講,優質牧場一定要近在身邊,讓生牛乳第一時間送達工廠;從時間上來講,不論多好的牛奶,貨架期不能太長,否則牛奶的品質會衰減;溫度上要嚴格控制巴氏滅菌的范圍,要嚴格按照巴氏奶的規格去殺菌,過度殺菌會消耗牛奶的活性營養物質和品質;售賣的環境上,除了要保證低溫存儲還要嚴格控制環境變化;速度上,每一個環節在產品質量保障情況下一定要加速度,讓好品質的牛奶在最佳的飲用時間提供給消費者。
在鏖戰低溫奶市場的初期,不少團隊成員有畏難情緒:過去我們做得挺好的呀,現在為什么如此苛求?踐行這么高的標準,這不是為難自己嗎?而席剛當時很堅定,要想真正立足于市場,就要建立更高標準,做更大的努力。
“鮮戰略”理念指引下,新希望乳業投入大量資金和時間成本,對旗下區域乳企進行資源整合和結構優化,逐步淘汰落后生產設備及管理方式。生態牧場及智能低溫工廠的建設工作順利開展,把牧場、工廠及市場控制在城市150公里內,并搭建全冷鏈保障體系,確保“從牧場到餐桌”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
打造乳業2.0版本
2008年,席剛信心滿懷地任職新希望云南分公司總經理,誰料兩個月后“三聚氰胺事件”爆發。這件行業災難,沉重打擊了消費者對國產乳品的信心。
當時席剛內心震動難平,一個問題在他頭腦中反復盤旋:“如果繼續在這個行業呆下去,除了讓企業賺錢外,我還能為行業做點什么?”他認為,乳業從業者一定要有家國情懷,應該回歸到最本真的地方,把消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
在席剛看來,真正的中國制造要成為國際品牌,贏得世界尊重,首先要做好產品品質。聚焦到中國乳業,就是要生產優質乳,打造乳業2.0版本。
那么,究竟什么是優質乳?席剛對優質乳的理解是:第一,奶源品質要好,原料不好,再好的技術、再好的設備都沒法保證一杯健康的好奶;第二,冷鏈設施要好,低溫生產、冷鏈運輸是優質乳的關鍵。
新希望率先以優質乳的名義,實現在品質上的自我苛刻與自我挑戰。2016年9月,新希望乳業成為全國首家通過“中國優質乳工程”驗收的企業,目前已成為旗下品牌過審優質乳認證最多的乳企。
如今中國乳業發展良好,作為一家踐行開放、創新、包容以及整合理念的乳品企業,新希望也進入黃金成長期。
席剛表示,“我始終相信,中國乳業的企業家能夠以優質的產品和品牌去贏回消費者的信賴,開啟民族品牌的自信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