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糧食產量下降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導致,我對上一波糧食減產和糧食價格波動有以下7個觀點:
1、這次糧食減產具有自覺的因素,主動因素,而不是被動的因素。自1999年以來,農業部就已經不再確定較高的糧食產量指標,而是降低了糧食的指標;
2、8月份以來的糧食等農副產品的大幅度上漲,是我國六年價格低迷以來首次較大幅度的上漲,這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有利于增強市場導向的作用,這新一輪糧食市場導向波動;
3、變“藏糧于民”到“藏糧于地”+“藏糧于庫”,是我國糧食安全思想觀念的一個重要轉變,實踐證明,并非儲糧越多越安全,合理的數量,較高的質量,較合理的結構是糧食儲備的新的思維;
4、播種面積的減少不等于耕地面積的減少,近幾年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由1998年的11378.7萬公頃(折合17.06億畝),連續5年下降,2002年下降為10389.1萬公頃(折合15.5億畝),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預計比上年下降了4%。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保護基本耕地面積,但并不是盲目擴大糧食耕地面積,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耕地面積是指實有耕地面積,播種面積包括復種指數,即同一耕地上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國家經常提出的是保護耕地面積,儲糧于地,需要糧食時,可增加糧食復種指數;
5、我國仍然具有一定的糧食生產能力,大約為5億噸左右的生產能力,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特別是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還灘后,我國糧食耕地的質量已經大大提高,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一旦要產生糧食生產能力還是具有很大的潛力的。
6、完善市場化的糧食購銷體制、糧食企業運行機制、糧食市場體系能夠應對多種情況
增產和減產是常態,重要的是經濟體制、運行機制、市場體系。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通過計劃手段實現在短缺經濟條件下的有限資源的公平分配,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夠依靠計劃體制來實現市場的均衡,而應該充分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來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我常說,中國糧食短缺不可怕,如果我國的糧食流通體制和糧食企業運行機制的不適應,那是最可怕的事情!
7、中國的糧食離不開世界市場,進入WTO后,中國的糧食與世界市場聯系得更為緊密,近幾年來,我國進口糧食大幅增加,2003年我國糧食出口主要有稻米、玉米、小麥、雜糧雜豆等,我國進口大豆、小麥、稻米、玉米、食用油等,我國糧食有進有出,有時進口大于出口,有時出口大于進口,我國進入WTO后的第一年我國是出口大于進口,今年進口了大量的大豆。隨著我國人口增長,消費需求水平的提高,從中長期來看,我國還將進口大量糧油,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考慮總量應將產量、進出口量緊密地結合起來,我國可以解決我國糧食消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