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加工企業的發展狀況。雖然近幾年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從質量到數量都有較大提高,出現了伊利、草原興發、魯花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體系也已初步形成,但從整體看,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仍然處于相對滯后狀態。
價格大戰是因為企業多而不強
據農業部透露,我國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接近6萬家。這一數字堪稱世界之冠,但實力與世界卻相差很遠。世界大中型食品加工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大多可達到100億美元,而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家年銷售達到100億人民幣的食品加工企業,年銷售超過1億元的企業也僅占4%。
在全國500多家啤酒企業中,年產量達到5萬噸的不到30%;1000多家乳品加工企業中,日加工能力超過100噸的也只有50多家。由于規模偏小,既無力進行技術研發,還耗費了資源,制約了龍頭企業的成長。
由于無力創新,大量加工企業只能“跟風”、“擠獨木橋”,造成同類產品泛濫。現在我國幾十萬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集中在糧食初加工和畜禽初加工,而蔬菜等需要科技開發的農產品加工卻鮮有企業進入。除了產品布局不合理,農產品區域布局上也一直東重西輕。據調查,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70%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與主要農產品原料產地遙遙相隔,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場潛力的中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卻很少。
進入門檻低造成小而弱循環
農產品加工企業缺少強大的龍頭,原因并不僅僅在龍頭企業自身。我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真正起步的時間并不長。改革開放之初大量的鄉鎮企業都把精力投向了更能掙錢的工業加工領域和制造領域,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也多是因為進入門檻低、對傳統作坊技術的天然熟悉。而政府鼓勵企業向農業領域投資還是近幾年的事,而且因為多年來農業的狀況沒有實質性改變,企業進入農業的積極性并不高。這一特點導致農產品加工企業整體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