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糧食安全”發展的歷史,我認為現代糧食安全的概念應該包括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三層內涵,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給和分配數量的同時,還要求營養全面、結構合理、衛生健康,食物的生產和獲取要建立在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可持續性利用的基礎上。
200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43065萬噸,為我國近10年來最低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335公斤,為近20年來最低.從總體情況來看,當年產量加上現有庫存,糧食供需基本均衡的格局沒有改變,但是在過去3年減產的基礎上,2003年糧食生產與消費之間已經出現4000萬噸左右的缺口。不僅如此,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經存在嚴重的隱患。
糧食播種面積持續下降。一是建設用地占用耕地較多,1996~2002年減少耕地估計在3100萬畝以上;二是西北部地區退耕還林還草,1999-2002年11月退耕還林面積9700萬畝,估計減少糧食播種面積3000多萬畝;三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996-2002年估計因結構調整而減少的糧食播種面積達到7000萬畝。
糧食單產提高趨勢受阻。受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的影響,加上一批提高糧食產量的科技成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應用, 自1996年以桌,我國糧食作物單產已連續7年處于徘徊狀態,并呈現總體下降趨勢。
自然災害嚴重。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從1995年的6.9億畝擴大到2002年的7.1億畝,同期成災面積從3.3億畝擴大為4.1億畝,成災率從48.5%上升為58%。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農產品供求關系已發生重大變化,但從我國農業資源稟賦、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小康社會建設來看,無論從數量、質量還是生態的角度,糧食安全都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
在數量安全方面,根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增加到16億,維持人均400公斤糧食的小康社會低線水平,所需糧食比現在需增加1.5億噸左右。然而由于生態環境建設和城市化擴張,我國種糧面積至多保持在目前的水平。
在質量安全方面,我國近年來食物中毒事件頻頻發生,食物性產品出口中因為質量問題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幾十億美元。植物性農產品的農藥、重金屬、化肥污染,動物性農產品的抗生素、激素殘留,轉基因農產品的安全性等,都是非常突出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未來較長時期內,質量安全在一定范圍內還將繼續存在。
在生態安全方面, 目前全國有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的危害;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受沙漠化的威脅;草原以每年2000多萬畝的速度在退化;過分開采地下水,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與此同時,我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于瀕危狀態,目前至少有380種植物40種動物、23種微生物入侵我國。物種資源的消失減少了我國的基固儲備和生物多樣性, 削弱了我國食物安全的生物學基礎。外來生物的入侵已給我國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的發展造成重大損失。
糧食安全問題,是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內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新階段農業的發展,要堅持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原則,以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理解和執行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強化東北、黃淮海和長江中下游三大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把保障國象糧食安全與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起來,確保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