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糧食大國,對這一點不存在爭議。中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中國有最多的糧食生產者和經營者。中國有最多的糧食企業。中國糧庫有幾萬座,現代化糧食儲備庫也數以千計。中國的儲備糧數量之多,在世界各國中首屈一指。中國也是世界糧食市場上的進出口大國。中國是世界上數得著的糧食買家和賣家。中國的糧食采購團所到之處引人注目,甚至還沒有走出國門,世界上的糧價已經應聲而變。中國的糧食進出口是世界糧食市場供求與價格的最大變量。不僅如此,中國糧食豐歉也是世界糧食市場最重要的新聞,是各有關交易所糧食期貨炒作的最重要的題材。可以說,我們在世界糧食市場上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別人賺錢的商機。
但是,我們從中得到了什么呢?
我國在世界糧食市場上沒有主動地位。我們沒有世界糧食價格的主導權。我們要買時,糧價陡升;我們要賣時,糧價大跌。我們從中吃了不少苦頭,養肥了國外不少糧商。我們沒有世界最有影響的糧食交易所,我們沒有最大的糧油跨國公司,沒有最先進的糧食加工、物流企業和科研機構。我們對世界糧食信息的收集發布也遠不如人。
凡此種種,說明我們擁有龐大的豐富的驕人的糧食資源優勢,但是我們沒有充分利用它們,沒有把它們變成市場優勢。我國是糧食大國,但是我們沒有有意識地去經營“糧食大國”。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被動局面呢?
這其中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認識局限性,也有體制的局限性。
首先是我們頭腦中的計劃經濟觀念沒有完全摒除,市場經濟觀念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我們沒有把糧食以及與糧食有關的一些資源視為商品,沒有把它們放到市場中去認識,去對待。資源是資源,市場是市場,成了兩張皮,壓根就沒想到把這些資源與市場聯系起來,把它們轉化為市場優勢。在我們有些人的觀念中,把涉糧資源神秘化,卻不能把它們市場化。似乎一說經營這些資源(有些是無形資源),就有點褻瀆我們的事業。的確,市場經濟充滿誘惑,它會引誘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但我們決不可以因噎廢食,不去發掘它們在市場上的全部價值。我們往往把儲備數量的調整、進出口時機的選擇、糧食自給率的確定,僅僅看作行政工作乃至政治任務,沒有透視它們在糧食世界市場上的外在的和隱性的、當前的和長遠的利益分配利用。我們往往取其毛,卻去其皮,用其一而廢其二。沒有從一樁樁交易入手,逐漸鞏固我國在世界糧食市場上的優勢地位。
其次,我們往往囿于部門利益,受行政分權的束縛和羈絆,缺乏必要的協調配合,使許多寶貴的資源不能整合起來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往往一邊在買,又一邊在賣。買時爭相提價,賣時競相壓價。世界市場糧價低時,我們還要出口;世界糧價高時,我們大量進口。一個部門急于出口,一個部門穩重拿捏,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常常主意不錯,結果慢了半拍。本來合起來可以成為拳頭,結果自亂手腳反而受欺。回顧我們在世界糧食市場上行為,連國外糧商也搞不明白我們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不明內里的以為我們高深莫測,其實我們自己在踢“烏龍球”。
再次,我們缺乏國際化的觀念和國際運作經驗。我們已經加入WTO,是世界糧食市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我們往往停留在過去的觀念里,做事想問題往往局限在國內的框框里,習慣于把世界市場當作拾遺補缺的地方。沒有充分意識到,世界市場已經延伸到國內。國內國外已經聯通一起。你不想聯結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不會不理睬你。在這個國際化的糧食市場上,不是爭取主動,就是限于被動。像過去那樣搬出國內的什么政策、法規、條例,已經起不了多大作用,弄得不好還可能與“國際規則”相悖。如同對待期貨,有些人老想回避,其實你的期貨交易所萎縮,芝加哥、新加坡、東京交易所就少了競爭對手。你的價格影響不了別人,那里形成的價格就會影響你。大國的資源需要在世界范圍內經營和運作,沒有國際化的視野,只盯著國內,既看不到經營的必要,也練不出經營的本領。
怎樣才能經營好“糧食大國”?
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有待大家共同探討研究。這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要加強對世界糧食市場的調查研究。今日的世界糧食市場,已經沒有經濟學家筆下的充分自由競爭。國際上一些大的糧商在這個市場上經營多年,他們的實力很大,他們的經驗比我們豐富。我們對他們操縱或利用世界糧食市場上的做法并不十分清楚。在這方面,我們恐怕要經歷一個學習過程,只有先做學生,才能成為先生。
第二,樹立起糧食資源商品化、市場化意識。重視糧食工作是對的,任何時候都不可對糧食問題掉以輕心。但這種重視并不排斥把糧食和涉糧資源作為商品,研究如何實現市場化經營。尤其是把它們轉化為在世界糧食市場上運籌帷幄的籌碼。糧食生產、流通主管部門要樹立調控世界糧食市場的雄心。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已經不容我們作壁上觀,你不調控世界糧食市場,也很難調控好本國糧食市場。這里說的調控世界糧食市場不是說要對這市場的供求總量平衡負責,而是說要在這個市場上爭取主動避免被動,在這個市場的波峰浪谷中沉浮自如,左右逢源。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這應當是我們的追求。
第三,努力克服部門狹隘觀念,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武林中講“槍走一線,刀掃一片”,在世界糧食市場上搏擊風浪,國人必須有聯合的意識和協調的精神。我國政府機關至今沒有擺脫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的弊端,相互之間爭權扯皮的風氣誤了許多大事。在經營糧食大國這件事情上,絕對要求外爭而內合。這種內合不是那種一個部門一統天下,不是一家國企壟斷經營,而是在強調國家利益、整體觀念的同時,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調節好各方面的利益,特別是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穩定的社會經濟協調機制,并且納入相應的法律法規框架之內。
第四,組織專家隊伍探索研究經營糧食大國的戰略和規劃。通過全面、系統、動態追蹤的研究,找出我們的優勢,正視我們的不足,提出整合資源、調整政策、協調利益、選擇策略的各種建議與對策,每年內部出版《糧食大國戰略選擇》,供政府和企業參考。
第五,爭取與糧食大國相應的國際社會地位。我們應當既活躍于世界糧食市場上,也活躍于與糧食有關的國際社會經濟活動中。我們要爭取享有糧食大國應有的各種經濟社會地位。比如,在國際糧農組織、亞洲糧農組織中有重要一席,發揮重要作用,應積極參與有關糧食雙邊與多邊的談判。在事關世界糧食的論壇上應有我們的聲音。在形成糧食貿易的各種國際協定中,反映我國的正當權益。我們應辦好國際或區域國家間的各種糧食博覽與論壇,支持辦好具有世界影響的糧食交易所。利用上述各種機會掌握世界糧食市場信息,順應世界糧食生產流通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糧食資源,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上優化資源配置,抓住各種于我們有利的商機,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利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