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新階段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對今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作了全面部署。當前,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主要農產品由于受市場影響,出現了賣難、價格下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如何貫徹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決好新階段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最近,我和辦公室同志深入農村進行了專題調研,總體感覺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要有新思路、新辦法、新措施;要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更加突出質量和效益,注重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一、用工業化的理念增加農民收入
用工業化的理念增加農民收入,就是要確立“跳出糧食抓農業,跳出農業抓農村”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靠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改革開放以來,全市鄉鎮企業有了較大發展,目前,已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載體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據統計,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674元,其中30.12%來源于鄉鎮企業。實踐證明,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鄉鎮企業,因此,一定要把鄉鎮企業的發展擺上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我市鄉鎮企業發展既有基礎優勢,又有資源優勢,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又為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應認清形勢,解放思想,放寬政策,強力發展。要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調整發展戰略,優化產業結構。要把農副產品加工業和第三產業作為今后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投資力度,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輸、信息、服務業等,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對現有企業要加大改革力度,進行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明晰產權關系,激發內部活力,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要進一步抓好企業內部管理和技術改造,逐步建立科技和資金雙向投入機制,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企業的整體素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同時,要積極鼓勵發展農村個體私營企業,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吸納剩余勞力,擴大農民收入來源。
二、用產業化的思路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產業化是傳統增量型農業向現代效益型農業轉變的有效載體,是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當前,發展農業產業化,重點是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將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多層次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我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日處理小麥250噸,把小麥加工成等級面粉,面粉加工成方便面和掛面,實現了小麥的多層次增值,年銷售收入達2.5億元。康達奶業有限公司日處理鮮奶30噸,帶動100多農戶飼養奶牛3000余頭,每年為農民增收1500萬元。目前,我市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推進慢,主要是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業鏈難以形成,農產品附加值低、效益差。因此,推進全市農業產業化進程,要把龍頭企業建設作為關鍵措施來抓,按照“扶大龍、育新龍、興小龍”的思路,因地制宜,分類培育,政策扶持,加快發展。要根據我市的區域優勢和產業特點,緊緊圍繞糧油加工、果品加工、懷藥加工、畜牧產品加工、林漿紙一體化五大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和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全市傳統產業、特色產業的改造和升級,使其真正成為優勢產業,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增加農產品的競爭力。龍頭企業要建立健全企業與農戶一體化的經營機制,通過“企業+農戶”、“公司+農戶”、“市場+農戶”、“經紀人+農戶”等形式,用契約化的手段,使其成為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
三、用市場化的思維增加農民收入
用市場化的思維增加農民收入,就是要按照市場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近幾年,我市在調整農業結構上涌現了不少好典型。溫縣黃莊鎮,因勢利導,大力發展西瓜種植,去年種植西瓜面積達11000畝,占全鄉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僅此一項農民增收400萬元。武陟縣寧郭鎮,把養牛作為調整結構、農民增收的切入點,去年全鎮共出欄牛3120頭,人均增收150元。由此看,調整農業結構是當前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加入WTO后,特色農業已成為農業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整農業結構將是農村工作的主題。近幾年,我市農業結構雖然有了較大調整,但大多是適應性調整,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三大三小”的矛盾,即:在種植面積上,糧食面積大,經濟作物面積小;在經濟總量上,種植業占的比重大,林牧副漁業占的比重小;在品種比例上,一般品種比例大,優質品種比例小。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任務還比較重。因此,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緊緊圍繞特色產業,堅持調優、調特、調大、調強的原則,加快調整步伐。要在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的同時,加快發展優質蔬菜、瓜果、懷藥等高效經濟作物;要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多的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特別是牛羊等食草動物的養殖,使其真正成為農民收入的增長點;灘區、山區要認真總結經驗,加快三毛楊基地和經濟林基地建設,力爭經過幾年努力,使之成為我市特色農業的一個亮點。
四、用科技化的手段增加農民收入
用科技化的手段增加農民收入就是要靠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發展科技型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逐步由資源、勞動密集型向資本、科技密集型轉變;由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質量并重轉變。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必須用現代科技改造武裝農業,把農業和農村經濟轉到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保證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第一,要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構筑以鄉鎮農業“五站”為龍頭,農戶科技致富帶頭人和“土專家”為主體的農業技術隊伍體系,使他們在農技推廣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力發展各種專業技術協會,提高農民的參與水平,使之真正成為農民學用科技的主要載體。要繼續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鼓勵支持科技人員到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承包,為農業生產提供典型示范和科技服務。第二,進一步擴大種子工程、畜禽良種工程的實施規模,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提高全市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競爭力。第三,抓好科技園區建設,實施科技示范工程。要本著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突出效益、立足長遠、一園多區、功能銜接、產業經營、示范帶動的原則,把現有50個科技示范園區真正建設好,使其真正成為全市現代農業的示范園、農業科技的輻射園和提高農民素質的培訓基地,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第四,要全面提升農民素質。要大力發展農村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要積極利用社會力量加強對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讓農民通過掌握和利用新技術增加收入。
五、用城市化戰略增加農民收入
用城市化戰略增加農民收入,就是要加快縣城城市化、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帶動二、三產業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開辟農民收入來源。近年來,隨著縣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小城鎮建設的發展,一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對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農村城鎮化、縣城城市化是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有效途徑,應作為今后農村經濟乃至全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縣級中心城市要把重點放在完善基礎設施、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發展環境、加快經濟發展步伐上,以增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小城鎮建設試點鄉鎮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培育發展主導產業上,通過主導產業的膨脹與發展,增強集聚力、帶動力,興一業,建一鎮,富一方,承接城市功能,帶動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總之,增加農民收入既是一個大課題,又是一項硬任務,各地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理清思路,明確目標,制定措施,轉變作風,抓好落實,以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鞏固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好形勢。
中共焦作市委副書記 王仕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