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信息中心近日發表署名文章,對2002年中國糧食市場趨勢進行回顧和分析。全文如下:
2002年是中國入世的第一年,在宏觀政策的調控下,入世尚未對國內糧食市場產生明顯的沖擊。從國家信息中心提供的價格資料顯示,2002年前10個月國內糧食市場價格較2001年同期略有回落。全國糧食市場價格總水平略低于2001年 ,只有大豆市場價格回升,其中新豆收購價格明顯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以下分種類簡要回顧如下:
(1)今年小麥及面粉價格略有回落。2002年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產量、庫存繼續下降,小麥進出口大幅增長,國內小麥進出口大幅增長,國內小麥供給充足、價格略有回落。2002年上半年,國內小麥現貨市場一直保持著低迷態勢,雖然春節期間面粉加工企業用量略有增加,但受各地促銷壓庫及陳糧拍賣的影響,市場供應量充足,價格持續在低價位徘徊。由于小麥主產省普遍調低了小麥收購保護價,加之長江流域部分地區發生病蟲害、小麥質量稍差于2001年,各主產省同一品種、同一等級的小麥價格,與2001年相比每百斤均下調2元。進入夏糧收購旺季后,由于種植面積及產量的減少,尤其是在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不斷上漲的帶動下,國內小麥價格出現了反季節性上漲,但后期價格基本平穩。前三季度大中城市集市富強粉、標準粉平均價格分別為1.14元、0.96元,比2001年同期分別下降2.56%、1.03%。
(2)稻米價格較為低迷,后期有望走出低谷。去冬今春中國大米市場價格走勢較好,年初水稻意向種植面積增加,但在水稻播種期間,大米價格回落,導致水稻實際種植面積有所減少。2002年前十個月,國內稻谷市場價格走勢表現不一,大部分地區市場價格出現下滑。
6月下旬,華南沿海地區早稻開始陸續收購上市,由于2002年國內早稻播種面積及產量均少于往年,早稻上市初期收購價格高于2001年同期。2002年6-10月份收購季節,主產省中等早 稻國有糧食企業收購價每50公斤分別為47.5元、47.02元、46.84元、46.73元、46.93元,與2001年同期相比,6-8月份分別上升了3.85%、3.15%、2.25%,但9、10月份下降0.23%、0.76%。8-10月份主產省中等晚 稻國有糧食企業收購價每50公斤分別為51.98元、51.24元和50.75元,分別比2001年同期下降4.18%、5.46%和6.42%。9、10月份主產省中等粳稻國有糧食企業收購價每50公斤分別為59.12元和58.49元,分別比2001年同期下降1.1%、2.55%。
前三季度國內主要糧食批發市場各種大米平均批發價分別為早 米每噸1439元,同比上漲0.9%;晚 米每噸1515元,同比下降1.8%;粳米每噸1816元,同比下降2.1%。國內大中城市集市零售價早 米每500克0.92元,同比下降1.1%;晚 米每500克0.99元,同比下降2.94%;粳米每500克1.12元,同比上升0.9%。
影響國內大米價格走勢的主要原因:一是2001年底開始的庫存輪換以及陳糧拋售加大了市場供給量,抑制了市場價格正常上行;二是市場供過于求的情況基本沒有改變,市場缺乏上漲的動力;三是國際市場大米供大于求,價格持續走低。
(3)玉米增產,后期價格下滑。玉米作為受國際市場沖擊最大的糧食品種,市場價格從2001年9月開始一路下降。到2002年1月份,北方產區、南方銷區和港口玉米價格都降到了2001年以來玉米價格的最低點。1月份產區吉林車板交貨價格在每噸900-920元之間,最低價每噸900元;大連港平倉價每噸在1000-1020元之間。春節過后,國內玉米價格開始小幅上揚,但受國家出臺減免糧食鐵路建設基金的影響,糧食經營企業運輸成本下降20%-40%左右,南方銷區玉米交易價格因為運輸成本的降低出現下滑。5月份,受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和季節性需求的增加,全國市場玉米價格普遍上漲,每噸上漲了平均20元。6月份,玉米價格上升趨勢更加明朗,產區吉林車板交貨價格每噸在950-980元之間,大連港平倉價每噸在1030-1050元之間;福州市場交易價格每噸1150-1170元之間。7月份,進入養殖旺季,對玉米的需求應有所增加,價格往往呈現季節性上揚。但由于國內養殖業效益較低,對玉米的需求不旺,產區出庫價格平穩,除四川外,銷區多數保持較低價位。進入8月份,國內玉米增產已成定局,西南地區新產玉米已經收獲,并開始少量上市,華北黃淮地區的玉米也將陸續收獲,市場價格開始回落。9月中下旬后,隨著黃淮地區玉米收獲上市,市場供應數量增加,市場價格節節下滑。10月份,華北黃淮地區新產玉米開始大量上市并大量外運,華東、華中、華南銷區玉米價格相繼滑落。1-10月份,主產區玉米銷售價格每50公斤48.92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3.51%。預計在2002年底或2003年初玉米價格將降到最低點。
影響玉米市場價格走低的主要因素,一是東北主產區玉米收購政策可能近期出臺。吉林2002年春耕之前,為了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省政府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確了在秋糧收購時將要降低玉米保護價水平;二是韓國再次爆發豬瘟,對中國玉米出口造成不利影響;三是騰倉納新工作繼續開始,市場供應數量增加。從8月下旬開始,黑龍江省糧食部門出臺了順價銷售獎懲辦法,對玉米進行適當銷售補貼,鐵路沿線一般每噸補貼40-60元,非鐵路沿線每噸補貼80-100元,以降低玉米出庫成本,刺激糧食企業銷售的積極性。九月中旬,吉林省也采取了〝現價銷售、后補價差〝的辦法促銷,玉米火車板最低限價長春以南每噸為960元,以北為每噸950元,邊遠市、縣為每噸940元,銷售補貼收購費用30元,裝卸搬運費20元。陳玉米供應量進一步增加無疑對市場構成壓力,價格上漲的抑制效應增加
(4)大豆價格回升,新豆收購價格高于2001年同期。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減少入世后國際市場大量農產品對中國市場的沖擊,2002年初農業部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隨后國家降低和減免了對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運輸費用和鐵路建設基金。國家在政策方面的傾斜使國內大豆價格暴跌的局面得以扭轉。3月份《轉基因條例》正式實施后,從3月20日至5月底國內幾乎沒有進口大豆到岸。在國內大豆供需緊缺的情況下,東北大豆在幾年來沒有過的瘋狂采購下,價格極好,東北油用大豆全部被當地壓榨和輸出到關內消耗掉,國內大豆價格快速上漲。6月中旬,隨著大豆進口的恢復,國內大豆、豆油和豆粕價格出現短期回落。進入7月份,國際市場大豆期、現貨價格大幅上漲,期價創下近四年來新高。在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下,國內市場大豆價格迅速回升,平均每噸上漲60-110元。受大豆價格上漲的影響,國內豆粕和食用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國內色拉油價格曾突破了每噸6000元的大關。到了9月中、下旬,隨著黃淮地區大豆上市、東北大豆開始收割,大豆市場行情開始下滑。雖然市場價格出現下滑,但東北新大豆的收購價格高于2001年同期。9、10月份,東北國有糧食企業新大豆收購價每50公斤分別94.75元和94.3元,分別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7.67%和7.72%。10月中旬以后,黑龍江農民惜售,減少了大豆的銷售量,因此國內大豆價格走強。此外,東北地區鐵路運力緊張,也推動大豆價格走高。10月底,從黑龍江運至山東省的大豆價格達到每噸大約2200元,比二到三周前每噸上漲了80到100元。
如果鐵路運力得到改善,進口大豆和豆油如期到貨,預計未來數月國內大豆價格將會平穩回落。
據專家分析后期糧食市場價格將在平穩中有小幅波動 ,經過近幾年的結構性調整,中國糧食價格恢復到了比較合理的區間,但目前價格水平有利于農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有利于提高糧食種植的科技含量。2002年,主產區糧食保護價格適當下調,比較接近市場價格,有利于糧食市場價格的正常運行。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效果明顯,糧食庫存漸趨合理,糧食生產基本穩定。這些都決定了2003年糧食價格的基本格局是穩中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