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界、食品產業界對加入WTO的擔心中,農產品競爭力是最主要的一項,其中為發達國家大面積種植、甚至使用轉基因技術的品種更是令人擔心。玉米就是這樣一種令人擔心的農產品。加入WTO后,玉米產業會不會受到來自國外轉基因競爭對手的沖擊?會不會一蹶不振?一年過去了,我們發現———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提供的數據,2002年1至11月份中國玉米出口為976.6萬噸,年比提高83%;11月份出口134.9萬噸,較上年同期提186%,進口仍不足萬噸。中國玉米出口大幅增長,不但為國家創造外匯,更重要的是陳玉米推陳出新,價格得到支撐,農民利益得以支持。減輕庫存和財政壓力,農民賣糧難問題得到緩和。
玉米出口形勢大好
與人們的擔心不同,中國玉米在入世第一年不但經受住了外國玉米的沖擊,而且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中國玉米出口在國際市場地位日益鞏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玉米出口國。
2002年以來,中國玉米在世界糧食市場上異軍突起,中國玉米出口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主要表現在出口價格不斷提高。
2002年年初,中國玉米的出口FOB價在93~95美元/噸,隨著國際市場玉米價格的不斷上揚,中國玉米的價格也不斷上揚,最高為120美元/噸,到2003年1月仍在105美元/噸。
與此同時中國玉米的出口范圍不斷擴大。原來中國玉米出口的主要流向為韓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日本、朝鮮等東南亞和南亞國家,今年,中國玉米在上述市場增加份額的同時,又新增了南非、津巴布韋;另外,11月份臺灣進口了數船大陸玉米。 玉米為何不懼競爭 2002年中國玉米出口達到了1100萬噸,而2001年僅為600萬噸。美國玉米運抵亞洲的費用比中國玉米每噸要高出10美元左右,貿易商稱,至少以后3~10個月里,中國玉米出口沒有減少的跡象。2002年10月份中國玉米開始進入新的市場,比如津巴布韋———由于擔心美國食品含有轉基因品種,津巴布韋拒絕美國的食物援助,歐洲市場也有同樣的擔憂。
中國玉米和美國玉米的價差甚至幫助中國內地玉米銷售到了臺灣。臺灣作為全球第5大玉米進口地區,2002年臨時解除了從中國內地進口玉米的禁令。截至記者發稿時止,中國還在制訂2003年的出口計劃,吉林糧食集團JGG和另外一家政府授權可以從事玉米出口的公司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COFCO)都還沒有正式開始對4月以后船期的玉米報價。
吉林糧食集團(JGG)一位官員稱,中國計劃在2003年第一個季度每月裝運出口超過100萬噸。中國玉米的價格相對來講比較固定,所以當國際市場價格低時,中國玉米出口量就會減少;而一旦國際價格上漲,出口量就會增加,2002年正是這個情況。
更多挑戰在2003
貫穿2002年的國際市場玉米價格不穩定因素在2003年將繼續存在。2002年,受運費提高、黃曲霉病、西海岸港口工人罷工、減產等多種因素影響,國際市場玉米價格走出了上揚-震蕩--下跌的行情走勢。預計在2003年,在國際市場影響玉米價格的諸多因素仍將發生作用。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玉米應趁勢加大出口,擴大國際玉米市場份額,因為到2003年9月以后,美國玉米由于政策的調整,產量將大幅度提高,中國將有可能失去部分市場份額。國外玉米有可能在今年進入中國市場。根據國家計委公布的2003年的玉米進口配額,2003年中國進口玉米總量為652.5萬噸,64%配額發放給國有公司,私營部門比例進一步擴大。
國外玉米進入中國市場的條件是國內市場價格水平及供求狀況。如果下半年國內玉米價格上揚速度過快,那么,國外玉米就有進入南方市場的可能。2002年國外玉米沒能大規模進入的原因就是沒有獲利空間。
中國玉米行業向縱深發展余地很大
2002年12月1日,巴西全球電視播出了這樣一條新聞:因巴西玉米價格持續上漲,一些養雞專業戶因為飼料短缺,已經開始宰殺幼雞。其他與玉米相關的養殖業者也因為擔心玉米供應不足,而開始尋求玉米替代品。
其后,中國方面開始采取行動聯系向巴西出口玉米事宜,現在已有玉米準備裝船啟運。問題是兩國相距遙遠,大大削弱了中國玉米的價格優勢,隨著國際市場價格企穩,中國玉米終將失去這個新開市場。
有專家指出,要保持、強化中國玉米的價格優勢,就必須在玉米深加工及工業用玉米數量上進一步下工夫。
以吉林為例,近年來,吉林省大力發展玉米產業經濟,作為吉林經濟的龍頭,玉米深加工企業發展迅速,年利稅已占整個食品工業的40%左右。玉米深加工主要有三大類產品:飼料產品、玉米終端食品和玉米生化制品。
目前,加工轉化玉米的主要途徑有四條:淀粉、酒精、飼料和白酒制造業。2001年,吉林省玉米實際轉化能力為280萬噸,占當年產量1328.4萬噸的21%。2002年,吉林省這四大行業的年轉化能力達到480萬噸以上,占年產量1712萬噸的28%。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玉米的抗市場波動能力會大幅提高。而即使在深加工做得比較好的吉林,也有多達72%的未轉化玉米,更是表明中國玉米深加工潛力十分巨大。
中國玉米產業在WTO中發揮了自己的巨大潛力,為其他食品產業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