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于國有糧食企業壟斷經營的局面被打破,來自市場的壓力將直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步伐。國有糧食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增加與私營糧商的競爭力,有可能主動上門收購,相應的,往年扣水扣雜和壓級壓價現象也將大大減少。因此,在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后,預計今年收獲季節農民主動性銷售的糧食會減少,被動性銷售的糧食會增加。也就是說,在收獲季節,糧食上市總量會較往年相對減少,糧價有可能上漲。
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種植品種,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對玉米市場影響也是最為明顯的,其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按保護價格收購有效地防止了玉米價格的過度下跌,保護價格的提升在玉米市場處于低迷態勢之時,對市場起到一種支持,而國家規定國有糧庫必須按保護價敞開收購,對于穩定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均起到關鍵性作用。
二、糧食收購資金實行封閉運行。只有實行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才能保證收購資金及時足額供應,只有資金的及時到位,玉米收購工作才能順利進行,有助于提高玉米在市場中的流通速度,減少不必要的程序延長收購時間,增長企業銷售成本。
三、推動了農業和糧食生產結構的調整。實施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將逐步縮小糧食收購保護價范圍、實行優質優價、拓寬收購渠道,推動玉米產區和銷區建立穩定的協作關系,推動玉米產、購、銷三個流通環節的順利進行,使玉米主銷區進一步發展效益農業,玉米主產區進一步發揮種糧優勢,改善我國原有的玉米區域布局不合理的狀況,增強產區的主導地位,為玉米市場逐步向優質化產業方向發展創造條件。
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在糧食生產和流通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些地方沒有完全做到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部分糧食品種順價銷售困難;糧食省長負責制沒有完全落實,有些產區的糧食風險基金不能及時到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滯后,未能真正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國家儲備糧規模、結構和管理方式還不能完全適應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
隨著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糧食流通領域中存在的不足及缺點將會逐步減少,這對于玉米市場的長期向好發展,適應國際市場的要求有著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