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筆者就當前小麥收購市場的現狀及后市狀況作如下分析。
一、收購數量同比大幅下降,后市價格將繼續穩步回升
7月下旬,當前各地夏種夏管告一段落,小麥收購本應已進入高潮,而今年仍還是收購主體的糧食購銷企業,多者收購量能夠接近上年同期的40%,但普遍情況是收購量不足上年的1/3。由于門庭冷落,長時間收不到糧食,作為收購主體的糧食購銷企業只得抬高收購價格,總體收購價格比6月份每斤上漲0.02-0.03元,近期實際收購價格河北中部為0.77元/斤上下,山東0.76元/斤左右,河南0.72-0.75元/斤,陜西0.75元/斤以上,江蘇0.73元/斤左右,安徽0.72元/斤左右。
究其原因:農發行嚴格控制信貸。去年之前,由于國家規定保護價格敞開收購,農發行資金基本保證,而今年放開后安市場行情定價,農發行要求按風險和自籌抵押等形式給予貸款,實際上農發行成為小麥收購價格的制定者,從而制約了小麥價格的形成機制,客觀上抑制了糧食價格的上漲。
二、糧食收購企業必須在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中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p> 近年來,國有糧食企業在流通體制改革中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改制的已占1/3。糧食購銷企業要想確保自己的收購主體地位,官商作風必須徹底去除,不能老是依靠小糧販下鄉收購自己中間漁利,從而減少自身的利潤空間及市場份額。還要下大力氣改變在前幾年的“賣糧難”中局部發生的壓級壓價,多扣水雜的不良影響,挽回信譽損失,建立新的農商關系。價格的確定也應因地制宜。價格制定過程中,要考慮到時間差和地域差,以及市場價格的波動。
三、糧價上漲,農民仍獲利不多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糧食連年豐收之后,主產區的糧食庫存不斷加大,造成國家及地方財政的負擔,但對于農民來說,增產并不意味著不增收,收入甚至出現負增長。
豐收的時候多緊隨的是谷賤傷農。農民們在多年的糧食種植上很難走出“價格低-收入少-減少種糧-價格上漲-增加種糧-糧價下跌”的怪圈,糧食價格特別是主要口糧價格多是政府或相關部門定價,價格多背離價值規律,糧食生產并不能作為農民增收的途徑。比如去年11月份以來的小麥價格上漲,其最終獲利者并非農民。去年,農民多是在上年9月份之前就按當時的保護價0.55元/斤上下售出小麥,而等到糧價上漲時又早無糧食可賣了。糧食銷售的價格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供給方是一級又一級的糧商,農民實際上只是生產者,而不是真正的市場銷售者。
因而在放開糧食市場,放開糧食價格的今年,農民不認指導價,只認市場價,誰給的高就賣給誰,因此使得目目農民普遍存在惜售意識。
綜上所述,今年小麥收購市場的“清冷”,總體上說是好事。對國家來講,“藏糧于民”能夠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對農民來說,又有了自主選擇銷售小麥的時機。對糧商們來說無需相對集中搶購,造成糧食品質嚴重的摻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