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10月份到今年5月中旬,國內糧食價格經歷了大幅上漲、小幅回落、再大幅上漲、再小幅回落的逐步上揚、振蕩走高的總體走勢,筆者預計,當前和今后國內糧食市場供需相對平衡,糧食價格也將以相對平穩或略有回升為主。
一、糧食供需、流通狀況和糧價總體走勢分析
一)預計今年產量增加,產不足需缺口將有所縮小。
一方面,糧食連續多年大幅減產,產不足需非常明顯。
從2000年開始,糧食總產逐年下降,2000年糧食總產量為4.622億噸,比上年減產460億公斤;2001年糧食產量4.526億噸,比上年減產96億公斤;2002年糧食總產量為4.571億噸,比上年增產45億公斤;2003年糧食總產量為4.31億噸,比上年減產260億公斤,減幅為5.8%。四年間全國糧食總產量累計減少800多億公斤。
特別是上年的糧食減產情況比較突出,不但夏秋雙減,而且三大谷物同減;不但產區減產,而且銷區也減產,呈現普遍減產的態勢。由于減產,人均占有糧食逐年下降,2003年為人均占有糧食下降到340公斤左右,比歷史最高年份減少60多公斤。由于減產,產不足需非常明顯,缺口逐年擴大,促使供求關系發生明顯變化,拉動糧價上漲。
另一方面,國家對糧食生產引起了高度重視,采取了諸多強有力的措施增加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降低農業稅稅率、取消農業特產稅;對購買良種、農機給予補貼;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促進糧食轉化增值;鼓勵建設糧食產銷基礎設施;發展糧食加工營銷企業;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等。
因此,今年的糧食生產受價格上漲、政策扶持補貼、種糧效益提高等因素的影響,糧食可望出現較大的恢復性增產。可以預期,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都將發生轉折性的重大變化,但由于冬小麥減產,玉米增產的幅度有限,因此糧食總產量不可能大幅增加,產不足需的狀況將依然存在。
預計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將增加到16億畝左右,預計2004年糧食總產量為4.55-4.6億噸左右,比2003年增產250億公斤,增幅為5%左右。預計今年夏糧產量為8000萬噸,同比下降160萬噸,預計早稻產量350億公斤以上,同比增產60萬噸以上。
由于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生產能力的增強,將極大提高糧食單產和糧食產量,只要氣候正常,不出現大面積的災害,可以預期今年糧食總產量將大幅增加,這將增加供給、緩和產需矛盾,抑制價格的上漲。
二)如果今年糧食增產,存量下降勢頭將得到遏制。
一方面,由于連續多年減產,糧食庫存大幅下降,可供存量大幅減少。
近兩三年來,由于減產,產不足需,動用庫存彌補缺口,國家庫存總量大幅下降,預計目前國家糧食庫存數量低于2000億公斤,在1500億公斤左右,接近或低于正常庫存水平線,彌補產需缺口的余地減小,可供調劑的數量不大。
在國家存糧減少的同時,農民存糧數量減少的幅度更大。在1998年底農民人均存糧達660公斤,可供出售的人均余糧約250公斤。由于四年來的大幅減產,需求增加,缺口不斷擴大,農民存糧的已經挖得差不多了,預計農民的存糧水平已經降到了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幾年來至少減少了800-1000億公斤,減少的這一部分基本上是可供出售的余糧。
同時,其他社會存糧減少也非常明顯。現在城市居民基本不存糧,加工用糧存糧也很少,地方儲備在下降,有的有規模而沒有存糧或沒有完全到位,商品周轉庫存大幅降低,庫存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糧食不能食用,庫存數量也可能存在一定水分。
糧食庫存結構發生變化。從地區來看,目前國內糧食庫存基本上集中在少數幾個主產區,在一些銷區,糧食庫存水平已趨于正常以下水平,有的地區庫存水平甚至比較薄弱。從品種來看,各品種結構趨于合理,但小麥、玉米庫存偏大,大米、大豆明顯不足。從品質來看,品質趨好、雖然仍有高價位糧和陳化糧,但已大幅減少,且在2004年將基本處理完畢。
另一方面,預計2004年糧食恢復增產。如果增產數量250億公斤,則可供商品糧源就將增加250億公斤,同時,由于糧價的上漲,農民出售的商品糧將有所增加,而自留糧有可能減少,使國家收購量,可以彌補庫存的不足。另外,國家儲備和地方儲備增加規模,充實庫存,庫存數量可望有所增加。雖然產不足需的缺口繼續存在,仍需動用庫存彌補,但如果達到增產250億公斤的目標,則滿足需求增長后,仍將有部分糧食充實庫存,至少庫存將不再大幅下降,如此供給能力依然較強,供給不會出現短缺。
三)非正常因素影響了糧食需求增長,后市政策性需求因素減弱。
一方面,國內糧食消費平穩增長,出現新的增長點。
前幾年我國每年大約消費糧食4600-4700億公斤左右,最近兩年,消費需求增長較快,達到4700-4800億公斤。2002年國內糧食消費需求在4800億公斤左右,比上年增加30-50億公斤,2003年國內糧食消費需求在4850億公斤,比上年增加100億公斤。預計2004年將達到4900億公斤,比上年增加50億公斤。
從消費結構看,口糧需求大約2750億公斤,平穩增長;種子用糧100多億公斤,保持平穩或有所減少;飼料糧1400多億公斤,比預期降低,本來飼料糧需求增長較快,但受禽流感的影響,需求刺激因素減弱,需求尚未完全恢復,增速減慢;工業用糧500多億公斤,平穩略增。
近兩年,政策性用糧增長明顯,特別是退耕還林補助糧和儲備輪換增加較多。2002年退耕還林補助糧約70多億公斤,2003年達到130多億公斤,預計2004年將達到200億公斤左右,由于今年退耕還林面積大幅下降,僅1000萬畝,只相當于上年的五分之一,而且往后幾年也不會再大幅增加,因此今后每年將保持在200-250億公斤左右,而且目前一些地方已采取以錢代糧的補助辦法,糧食需求的量將有所減少。預計2004年地方儲備糧、商品周轉糧等將有較多增加,估計增量在100億公斤左右。
但總體來看,因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增儲增存等原因,需求仍將呈平穩增長的態勢,特別是下半年后需求趨旺將對糧價構成較強的拉動。
另一方面,消費增長趨于平穩,且受非正常因素影響,消費有所少。
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消費趨于平穩,而且人們直接用于口糧的糧食消費數量明顯下降,而間接消費的糧食數量增加;間接消費的糧食則由于近兩年“非典”特別是禽流感的影響,養殖業發展受到嚴重打擊,飼料糧消費大幅下降;另外,退耕還林規模縮小,以及政策的變化,刺激需求的因素相對弱化,需求增長將趨于平緩,拉動價格上漲的力量有所減弱。
四)由大量出口轉而大量進口,凈進口格局將形成。
一方面,近兩三年來,出口大幅增加,加快了供需關系的轉變。
近幾年糧食出口大幅增加,減少了國內存量,加快了國內糧食供大于需向供需平衡的轉變。2003年出口玉米1639萬噸,比上年提高40%;2003年小麥進口總量為42.42萬噸,同比降低30%,小麥出口總量為223.7萬噸,同比提高225%,凈出口小麥180多萬噸;2003年出口大米260萬噸,同比增長32%,2003年進口大米25.7萬噸,年比提高9%,大米凈出口230多萬噸;2003年出口大豆26.7萬噸,同比降低3%,進口大豆2074萬噸,同比提高83%,進口大豆數量超過國內大豆產量300多萬噸。
另一方面,2004年凈出口格局將發生根本轉變。
由于國內減產、庫存下降、供給趨緊,以及糧價上漲等因素影響,近兩三年來糧食凈出口的格局將在2004年被打破,2004年除大豆、油料油脂外,將大量進口小麥、大豆,而減少大米和玉米出口的可能性已非常大,2004年我國有可能成為凈進口國。
海關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出口小麥36萬噸,同比提高18%,其中4月份出口小麥8.6萬噸,同比提高71%;1至4月份進口小麥近70萬噸,同比提高448%,其中4月份進口小麥43.6萬噸,同比提高945%。1-4月大米出口總量為72萬噸,同比提高5%,其中4月份出口大米2.3萬噸,同比下降82%;1至4月份進口大米24.6萬噸,同比提高54%,其中4月份進口大米9萬噸,同比提高271%。1至4月份玉米出口總量為110萬噸,同比降低75%,其中4月份出口玉米7萬噸,同比降低87%;而進口玉米基本為零。
四月份后,受國內糧價的影響,糧食進口呈增長的趨勢,而出口則呈減少的趨勢。預計后市出口將繼續減少,而進口有可能繼續增加。出口的減少和進口的增加,一方面增強了國內供給,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國內需求,有利于緩和國內供給趨緊、需求趨強的矛盾,抑制國內糧食價格上漲。
(五)國內糧食由供大于求轉向供求大體平衡。
一方面,產需缺口仍然存在。
2003年無論是糧食總量還是所有品種,新增供給均不能滿足需求,產需缺口繼續擴大。
由于產量的下降,我國自2000年開始就出現產不足需的狀況,產量下降加上需求增長,四年累積產不足需缺口達950億公斤左右,其中2003年的產需缺口達到600億公斤。由于缺口逐年擴大,過去供大于求的狀況已轉向供求平衡和趨緊狀態。90年代中期以后累計產大于需約1500億公斤的糧食,近幾年大部分已基本上消耗。
另一方面,今年的增產計劃實現,則產需缺口將有所縮小。
2003國內糧食產需缺口在600億公斤左右,如果2004年糧食增產250億公斤,那么產需缺口將縮小到400億公斤左右,加上進口一部分糧食,動用一部分庫存,就可以達到供需總量基本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品種產需缺口有較大差別。2003年小麥產需缺口為170億公斤,預計2004年仍為180億公斤;2003年稻谷缺口250億公斤,預計2004年將縮小到100億公斤,原因是稻谷大幅增產的可能性較大;2003年玉米基本保持平衡,預計2004年略有缺口,原因是產量持平略減,而需求也相對平穩;缺口較大的主要是大豆,2003年大豆產需缺口在150億公斤,預計2004年仍保持在150億公斤或有所下降,原因是大豆面積和產量增加、今年一季度大豆需求有所減少。
總的來說,過去的供給大大高于需求的狀況不復存在,供給趨向偏緊,供需趨于平衡。
六)市場放開,競爭激烈,調控加強,看漲趨于看穩。
一方面,市場全面放開,競爭拉抬價格。
2004年全國將基本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和價格。
購銷市場化,意味著購銷主體多元化,市場競爭加劇,特別是在糧食供給相對偏緊、需求相對較強的情況下,多元競爭的局面將促使糧價上漲。在購銷市場化的初期,國有糧食企業暫時處于劣勢,主渠道收購將繼續保持較低的水平,市場調控的作用有所減弱。
購銷市場化,意味著糧價大體上將由市場決定價格,如此,市場變化加快、價格波動加大。由于糧源分散、渠道增加,農民售糧和企業收糧時間延長,市場變化加快,季節差價、品質差價和地區差價擴大,價格波動也加大。
在市場市場體系尚不完善,流通體制還不健全的情況下,收購市場無序競爭狀態將繼續存在,另一方面,市場管理加強,競爭趨于理性,抑制價格上漲。
由于加強監管,宏觀調控也將有所增強,收購市場無序狀態將有所好轉,促使糧食市場及價格的相對穩定。另外,影響市場的相關因素強化,提升糧價,但已提前反映和將繼續受到國家調控的制約。
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將加快。2004年GDP增長定為7%,但一季度已接近10%,經濟增長首先刺激生產資料需求擴大,其次是刺激糧食需求擴大,但目前國家已采取措施進行調控,第二季度將有所回落,預計全年可能在7-8%之間。
能源趨緊,運輸緊張,物價趨漲,包括糧食在內的各種水、電、煤等原材料供給不足,運輸瓶頸制約,對糧食價格也有一定的拉動作用。各種非正常因素如非典”禽流感等,既影響糧食價格的波動,也嚴重制約糧食的需求。
前兩次糧價上漲,帶有較強的人為因素推動。近期由于糧價上漲過快過大,漲勢受阻,因此價格趨于回落整理。糧價上漲時,由于賣方惜售,供給明顯不足;而買方搶購,需求強勁,市場看漲心理高度趨同,放大了供不足需矛盾,推動糧價過度上漲;政策調控后,糧價滯漲回落,賣方增加出庫銷售,供給增強;而買方趨于謹慎,減少進貨,需求減弱,糧食供需趨于平衡或供略大于需,糧價趨于回落。
(七)產銷矛盾趨于緩和,流通趨于順暢。
一方面,2004年產銷矛盾、流通問題將繼續存在。
從產銷區的供給能力來看,近兩年部分主產區的結構調整和災害頻發,已使國內糧食產銷格局發生明顯變化,一些地區已由主產區轉向產銷平衡地區甚至有的地區出現缺口,一些產銷平衡區轉向真正的主銷區,主銷區則產不足需缺口不斷擴大。
從糧食生產的分布來看,我國小麥生產主要集中于冀魯豫和黃淮海地區,其產量占全國總產的68%左右;玉米生產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冀魯豫,產量占全國總產的64%左右;稻谷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江蘇、四川、兩湖、兩廣等省,產量占全國總產的68%左右;大豆生產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和內蒙,產量占全國總產的50%左右。這種生產布局特征也加劇了我國糧食地區、品種間的供求不平衡和流通的難度。
從產銷區商品糧供需變化來看,過去一些產糧大省如山東、河南、湖南等省區因減產幅度大,可供調出的糧源明顯下降;東北地區雖然庫存糧食仍比較多,但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省區,調運的難度加大;而銷區結構調整更加明顯,產量大幅下降,需調進的糧食不斷增加。小麥尤其是稻米產銷區和流通格局不明顯,但購銷、調運和平衡難度增大;我國玉米消費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南方地區,而玉米產區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華北地區,因河南等省區來重減產,南方采購玉米地區提前北移,使國內原先形成的流通格局被打破,加劇了東北供給的運輸壓力,使玉米的運銷成本提高。
從糧食品種之間的替補性來看,小麥與稻米的口糧替補性、小麥與玉米的飼用替補性較強,但由于今年小麥減產、產不足需比較突出,玉米大幅增產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相互之間的替補替補余地縮小,相互影響加大。
另一方面,國家加強了糧食的調運,提升鐵路運速,緩解了北糧南調的緊張狀況,將促使產銷區供需矛盾有所緩和。同時,銷區采取措施發展糧食生產,增加糧食產量,也有利于增強銷區的糧食供給能力,減少對產區的需求量。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國內糧食市場已全部放開,多元主體入市,使得糧食購銷渠道發生很大變化,以前國有糧食企業完全壟斷購銷市場的狀況不復存在,當前和今后糧食商品糧的一半以上將由國有糧食企業以外的其他經營主體經營,由于市場的變化,經營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快購快運、快銷、薄利經銷成為主要的手段,俁使市場流通趨于順暢、產銷矛盾趨于平衡,抑制糧價的波動幅度。
八)政策決定后市糧食價格的方向和升降水平。
中央一號文件和最近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國家領導人的講話精神,2004年的政策重心意在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扶持、降稅、補貼、提價是新時期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這些措施不僅對當前和今后的糧食生產發生較大影響,而且對糧食市場及價格的影響也最大、最直接。
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是當前和今后糧食的中心工作,這必然會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加強糧食收購和儲備,加強市場管理,如此對糧食產、購、銷、存各環節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仍將決定市場價格的基本走向。
從政策面來看,扶持糧食生產、增加糧食產量是當前和今后農村工作的重點。作為口糧的僅有稻米和小麥,而上年小麥冬播面積減少、今年夏糧減產已成定局。因此,實現全年糧食增產,擴大稻谷播種面積的可能性最大。實際上,稻米價格大幅上漲,也有利于今年的水稻面積的擴大和產量提高;大豆產需缺口大,價格漲幅也大,有利于增加播種面積,提高產量;玉米需求相對較弱,價格相對平穩,播種面積有可能繼續減少。
國家采取降稅、補貼、提價等措施,最直接的效果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是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種糧收益,增加了農民收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了糧食獲利空間、國家規定早稻最低收購價格為1.40元/公斤,中秈稻1.44元/公斤,粳稻1.50元/公斤,這封閉了糧價的下跌空間,對糧食價格構成強有力的支撐。總的來說,將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商品率、提高糧食有效供給,增強國家市場調控基礎。
上年10月份糧價上漲后,國家并沒有大量集中拋售儲備糧,不少地方還增加儲備糧,這也說明陳糧拋售的減少、儲備糧輪換和增儲措施的加強進一步推動了糧食價格的回升上揚。但在今年2月份糧價漲幅過大、過猛、過快時,國家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包括加強糧食調運、加強糧食市場管理、大量輪換拋售儲備糧等措施,特別是各地、各種儲備糧的拋售數量大,粗略統計,在3-4月份,拋售的各種陳糧達到600萬噸以上,由于拋售的數量大、范圍廣、時間集中,平衡了供需,抑制了糧價的過度上漲,推動了糧價的合理回歸。
2004年國家將全面放開糧食市場,全面購銷市場化,購銷渠道、購銷方式與往年區別更大,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更趨激烈,市場變化加大、加快。但同時各地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強化,應急預案的建立和完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頒布和實施,市場管理的加強,調控基礎和調控措施的強化,將促使糧食市場穩定、糧價趨于合理和平穩。
總的來說,過去糧價過低,政策面主要以提升糧價為主,因此推動了糧食價格的回升上漲;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后,政策加以調控,促使糧價合理回歸;最低保護價格的制定,封閉了糧價的下跌空間,但也制約了糧價大幅上漲的空間。
二、主要糧食品種影響因素和價格趨勢
一)玉米
目前國內玉米價格基本上呈平穩的態勢,主要原因是當前玉米供給較旺,而需求偏淡。
從產區來看,一方面是東北產區農民惜售思想仍然較重,而且離新糧上市還有較長時間,農民還在等待上漲的機會;二方面是東北產區收購旺季基本結束,收購需求減弱,三方面是玉米水分降低,質量提高,抬升價格。上述三方面原因拉動前期產區收購價格平穩上漲,但漲幅一直不大,而且近期受銷區玉米價格低位運行的影響,收購出庫價格也呈平穩的態勢。
從銷區來看,一方面是前期國家加大產區糧食集中調動的力度,近期鐵路又提速,使銷區玉米到貨量不曾出現中斷,而且產區個體商販收購的玉米水分相對較高,不得不即時銷往南方,而南方又正值雨季,不利存放,因此壓制價格的上漲;二方面飼料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養殖業尚未完全恢復增長,特別是五一節過后,離中秋節和國慶節的需求旺季還有較長的時間,需求相對較弱。
從國內供需形勢來看,一方面是國內玉米產需基本平衡,不存在產需缺口或缺口不大;二方面是國內玉米供給能力較強,當前,產區存量相對充足,玉米剛上市不久,尚未到供給緊張的季節;三方面是因禽流感和出口需求下降,影響了國內玉米的消耗,國內玉米存量下降因此而減緩,供給能力因此而增強;四方面是國內玉米需求受到禽流感影響而減弱,一季度出口僅100多萬噸,同比下降75%,因禽流感和出口減少的影響,需求至少減少一個月的量,如此等于增加了一個月的供給量。
從今年的生產形勢來看,一方面受比價效應的影響,東北產區增加大豆和水稻的種植面積的可能性較大,而玉米面積將呈減少趨勢,據有關調查顯示,預計今年東北產區玉米面積將減少3%左右,即使玉米面積減少3%,但減幅仍然不大,而南方則有可能增加玉米播種面積;另一方面,當前玉米才播種,后期不確定的因素較多,但可能預見的是,今年玉米價格也呈上漲的態勢,國家又扶持和鼓勵農民生產更多的糧食,因此,農民肯定會增加投入,如此將有利于提高單產,這交彌補面積的不足,而且如果天氣良好,玉米增產的可能性還是較大的。
綜合上述因素分析,年內大漲大跌的機會較小,以平穩為主、緩升為輔。當然,不排除在部分銷區或短期內出現較大幅度上漲的可能,不過這種機會可能要到新糧上市前后甚至年末才有可能出現。
二)小麥及面粉
當前,國內小麥和面粉價格均呈加速下跌的態勢,尤其是產銷區市場面粉均供大于求、購銷平淡,價格低迷。
筆者預計,在新糧上市前后,國內面粉市場難以出現大的回升,而且近期仍將振蕩回落,但回落的空間已很小;長期來看,平穩向上的總體趨勢仍未改變。
原因首先是供需和價格的互動作用增強。由于當前面粉存量較大,前期麥麩價格大幅上漲,正說明面粉生產量減少,面粉生產量減少說明當前市場面粉存量比較充足,由于生產量減少,面粉價格又下跌,制約了生產加工企業對小麥的采購需求量;反過來,小麥采購的減少,使短期內小麥供大于求,促使小麥進價下跌,小麥進價的下跌又推動了面粉價格的回落。
其次是陳糧拋售的壓力仍存。3-4月份國內產區連續不斷拋售了大量的庫存,促使市場供給大于需求,近日河南產區第五次拋售60萬噸的小麥,成交價格低于當前市場價格,預計在新糧上市前,產區的騰倉出庫還將不斷進行,這將使后市小麥的供給相對充足。
再次是國內小麥供給充足,新糧上市使國內供給明顯趨強。國內小麥因多年減產而使產需缺口逐年擴大,多年動用庫存彌補缺口,又使過去的積壓的存糧大幅下降,并未出現短缺,供需平衡略余;目前離新糧上市不到一個月,雖然新糧上市仍有一段時間的成熟期,短期內并不增加供給,但新糧上市仍將對國內的供需產生較大的影響。
第四是小麥的進出口方面利空因素居多。今年第一季度進口小麥26萬噸,同比增長204.7%,緩解了國內市場供需矛盾;另外,減少小麥出口,緩解了國內市場供需矛盾,免征進口小麥的增殖稅,促使價格趨于回落。
第五是用糧企業、商家手中的存糧仍然較大。目前銷區用糧企業、商家和部分居民在漲價時搶購了較多的小麥或面粉,價格回落后,產量和銷量均減少,存糧消化較慢,而居民的存糧消費也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各方仍有較多的存量,價格雖然加速下跌,但銷售仍不景氣,近期南方多為降雨天氣,溫度高、濕度大,不易保管,商家不得不將已存放較長時間的面粉壓價銷售,據筆者了解,目前產區的面粉加工企業也在急于銷售面粉,但是銷區存糧不消化,用糧企業和商家仍然不會大量進貨,因此市場成交稀少,如此還將繼續進行消化整理。
六是淡季需求較弱。五一節過后,面粉市場進入了漫長的消費淡季,需求明顯較弱,而目前離中秋、國慶節還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如此,將制約小麥、面粉價格的上漲;長遠來看,面粉市場旺季要到9月份才能來臨,今年的中秋、國慶又集中在一起,旺季需求的旺盛程度也有所減弱。
第七是預計今年小麥豐收。雖然今年小麥播種面積繼續減少,但小麥長勢良好,預計單產有所提高,總產將與上年持平略降。在當前國內供給充足、需求不強的情況下,即使新糧上市,小麥面粉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仍不大。但是,新糧上市后,在補庫、增儲、增存等需求因素刺激下,加之又有國家政策底價的支持,新糧價格仍以平穩為主,如果市場競爭加劇,還可能出現小幅上漲的情況但仍將是相對平穩的狀態;預計第三季度末后有可能出現小幅回升上漲行情。
(三)稻米
五一期間國內部分地區稻米價格開始企穩回升,一方面是價格深跌之后的超跌反彈,同時前期供給偏大、需求減弱的基本面有所改善。但是,目前稻米市場購銷依然平淡,漲勢沒有持續,價格回升之后又趨于平穩甚至一些地區還略有回落,這主要是刺激價格回升的因素并不是太強,表現在一方面是節日消費過后,需求受到抑制,據了解,前期部分居民在漲價前后搶購的口糧仍有較多的存量,目前口糧消費平穩中略顯偏弱;另一方面是政策性需求,因今年退耕還林補助糧糧源滿足,今年退耕還林面積大幅下降,已基本不對市場形成拉力。
展望后市,筆者認為在新糧上市前,稻米市場的基本走勢將是平穩略升。
從供給方面來看,主要是當前稻米存量雖然大幅下降,陳糧拋售減少,但當前的需求狀況而言,還是供給有余。
一方面是國家儲備和地方儲備仍然有較大的存量,如果價格出現大幅上漲行情,國家和各地必然加以調控。
二方面是社會存糧尚未完全拋售,特別是前期加工廠和商家搶購的稻米,因價格下跌后銷售不暢或惜售,至今仍有較多的存糧。
三方面是農民手中稻米可供出售的商品糧大部分已出售,但農民仍留有余地,如果早稻中后期長勢較好,當豐收在望時,農民仍可能將多余的陳糧上市銷售。
四方面是目前國內稻米存量大多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近期吉林拋售60萬噸的陳糧對市場已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東北粳米對南方秈米影響相對較小,對市場的壓制作用不會太強無論如何,目前國內陳糧已經很少,后期拋售量也十分有限,對市場的沖擊將明顯減弱,這有利于稻米價格的回升。
五方面是早稻預期豐收,產量大幅增長。今年早稻受旱嚴重,春播推遲10天左右,如此也將推遲早稻收割上市時間;近期水稻產區降雨量充沛,旱情完全解除;今年早稻面積增加較多,增幅達到10%左右,如果中后期不出現嚴重的災害,預計今年國內早稻產量同比也將增產10%左右。
從需求方面來看,新糧上市前需求總體呈平穩略增態勢,預計新糧上市后的需求會有所增強。
一方面是稻米主要以口糧消費為主,而近幾年來口糧消費水平逐年下降,雖然人口增加使口糧呈剛性增長,但兩者相抵,口糧總量需求就顯得相對平穩。
二方面是當前正是新糧上市前的春荒時節,農村缺糧戶增加,購買量呈增長態勢,需求相對趨旺。
三方面是政策性安排用糧的糧源已充足,減弱了市場采購;同時,由于當前正是政策性糧食安排的季節,退耕還林用糧、農村生活安排用糧的供應既滿足了農村部分缺糧戶的需求,減弱了市場需求,還使一部分農戶將政策性糧用于銷售,返銷市場,增加市場供給量。
四方面是市場預計早稻新糧上市后的補庫、增存、增儲及多元收購有可能促使市場競爭趨于激烈,拉動需求增長并抬升價格。
從政策方面來看,國家政策已經明朗,政策的對后市糧價的支撐占主導地位。
一方面是今年早稻、中稻和粳稻收購保護價格已經明朗,政策底線對后市價格構成支撐,糧價大幅下跌的空間被封閉。
二方面是目前市場價格與政策底價仍有一定空間,但根據以往的經驗,一般來說,在供大于求向供求相對平穩過渡時,市場價格往往要高于政策價格5%以上,目前的價格仍有小幅下跌的空間,但空間已很小。
三方面是國家確定的政策底價也對市場價格的大幅上漲有一定的壓制作用,因為政策底價既然確定在此價位,那就說明此價位是合理的價位,從另一角度而言,也就是如果在此價位上漲幅過大,國家將有可能實施調控。
總體來看,年內稻米價格以相對平穩為主,大漲大跌的行情出現的機率很小。
一、糧食供需、流通狀況和糧價總體走勢分析
一)預計今年產量增加,產不足需缺口將有所縮小。
一方面,糧食連續多年大幅減產,產不足需非常明顯。
從2000年開始,糧食總產逐年下降,2000年糧食總產量為4.622億噸,比上年減產460億公斤;2001年糧食產量4.526億噸,比上年減產96億公斤;2002年糧食總產量為4.571億噸,比上年增產45億公斤;2003年糧食總產量為4.31億噸,比上年減產260億公斤,減幅為5.8%。四年間全國糧食總產量累計減少800多億公斤。
特別是上年的糧食減產情況比較突出,不但夏秋雙減,而且三大谷物同減;不但產區減產,而且銷區也減產,呈現普遍減產的態勢。由于減產,人均占有糧食逐年下降,2003年為人均占有糧食下降到340公斤左右,比歷史最高年份減少60多公斤。由于減產,產不足需非常明顯,缺口逐年擴大,促使供求關系發生明顯變化,拉動糧價上漲。
另一方面,國家對糧食生產引起了高度重視,采取了諸多強有力的措施增加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降低農業稅稅率、取消農業特產稅;對購買良種、農機給予補貼;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促進糧食轉化增值;鼓勵建設糧食產銷基礎設施;發展糧食加工營銷企業;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等。
因此,今年的糧食生產受價格上漲、政策扶持補貼、種糧效益提高等因素的影響,糧食可望出現較大的恢復性增產。可以預期,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都將發生轉折性的重大變化,但由于冬小麥減產,玉米增產的幅度有限,因此糧食總產量不可能大幅增加,產不足需的狀況將依然存在。
預計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將增加到16億畝左右,預計2004年糧食總產量為4.55-4.6億噸左右,比2003年增產250億公斤,增幅為5%左右。預計今年夏糧產量為8000萬噸,同比下降160萬噸,預計早稻產量350億公斤以上,同比增產60萬噸以上。
由于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生產能力的增強,將極大提高糧食單產和糧食產量,只要氣候正常,不出現大面積的災害,可以預期今年糧食總產量將大幅增加,這將增加供給、緩和產需矛盾,抑制價格的上漲。
二)如果今年糧食增產,存量下降勢頭將得到遏制。
一方面,由于連續多年減產,糧食庫存大幅下降,可供存量大幅減少。
近兩三年來,由于減產,產不足需,動用庫存彌補缺口,國家庫存總量大幅下降,預計目前國家糧食庫存數量低于2000億公斤,在1500億公斤左右,接近或低于正常庫存水平線,彌補產需缺口的余地減小,可供調劑的數量不大。
在國家存糧減少的同時,農民存糧數量減少的幅度更大。在1998年底農民人均存糧達660公斤,可供出售的人均余糧約250公斤。由于四年來的大幅減產,需求增加,缺口不斷擴大,農民存糧的已經挖得差不多了,預計農民的存糧水平已經降到了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幾年來至少減少了800-1000億公斤,減少的這一部分基本上是可供出售的余糧。
同時,其他社會存糧減少也非常明顯。現在城市居民基本不存糧,加工用糧存糧也很少,地方儲備在下降,有的有規模而沒有存糧或沒有完全到位,商品周轉庫存大幅降低,庫存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糧食不能食用,庫存數量也可能存在一定水分。
糧食庫存結構發生變化。從地區來看,目前國內糧食庫存基本上集中在少數幾個主產區,在一些銷區,糧食庫存水平已趨于正常以下水平,有的地區庫存水平甚至比較薄弱。從品種來看,各品種結構趨于合理,但小麥、玉米庫存偏大,大米、大豆明顯不足。從品質來看,品質趨好、雖然仍有高價位糧和陳化糧,但已大幅減少,且在2004年將基本處理完畢。
另一方面,預計2004年糧食恢復增產。如果增產數量250億公斤,則可供商品糧源就將增加250億公斤,同時,由于糧價的上漲,農民出售的商品糧將有所增加,而自留糧有可能減少,使國家收購量,可以彌補庫存的不足。另外,國家儲備和地方儲備增加規模,充實庫存,庫存數量可望有所增加。雖然產不足需的缺口繼續存在,仍需動用庫存彌補,但如果達到增產250億公斤的目標,則滿足需求增長后,仍將有部分糧食充實庫存,至少庫存將不再大幅下降,如此供給能力依然較強,供給不會出現短缺。
三)非正常因素影響了糧食需求增長,后市政策性需求因素減弱。
一方面,國內糧食消費平穩增長,出現新的增長點。
前幾年我國每年大約消費糧食4600-4700億公斤左右,最近兩年,消費需求增長較快,達到4700-4800億公斤。2002年國內糧食消費需求在4800億公斤左右,比上年增加30-50億公斤,2003年國內糧食消費需求在4850億公斤,比上年增加100億公斤。預計2004年將達到4900億公斤,比上年增加50億公斤。
從消費結構看,口糧需求大約2750億公斤,平穩增長;種子用糧100多億公斤,保持平穩或有所減少;飼料糧1400多億公斤,比預期降低,本來飼料糧需求增長較快,但受禽流感的影響,需求刺激因素減弱,需求尚未完全恢復,增速減慢;工業用糧500多億公斤,平穩略增。
近兩年,政策性用糧增長明顯,特別是退耕還林補助糧和儲備輪換增加較多。2002年退耕還林補助糧約70多億公斤,2003年達到130多億公斤,預計2004年將達到200億公斤左右,由于今年退耕還林面積大幅下降,僅1000萬畝,只相當于上年的五分之一,而且往后幾年也不會再大幅增加,因此今后每年將保持在200-250億公斤左右,而且目前一些地方已采取以錢代糧的補助辦法,糧食需求的量將有所減少。預計2004年地方儲備糧、商品周轉糧等將有較多增加,估計增量在100億公斤左右。
但總體來看,因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增儲增存等原因,需求仍將呈平穩增長的態勢,特別是下半年后需求趨旺將對糧價構成較強的拉動。
另一方面,消費增長趨于平穩,且受非正常因素影響,消費有所少。
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消費趨于平穩,而且人們直接用于口糧的糧食消費數量明顯下降,而間接消費的糧食數量增加;間接消費的糧食則由于近兩年“非典”特別是禽流感的影響,養殖業發展受到嚴重打擊,飼料糧消費大幅下降;另外,退耕還林規模縮小,以及政策的變化,刺激需求的因素相對弱化,需求增長將趨于平緩,拉動價格上漲的力量有所減弱。
四)由大量出口轉而大量進口,凈進口格局將形成。
一方面,近兩三年來,出口大幅增加,加快了供需關系的轉變。
近幾年糧食出口大幅增加,減少了國內存量,加快了國內糧食供大于需向供需平衡的轉變。2003年出口玉米1639萬噸,比上年提高40%;2003年小麥進口總量為42.42萬噸,同比降低30%,小麥出口總量為223.7萬噸,同比提高225%,凈出口小麥180多萬噸;2003年出口大米260萬噸,同比增長32%,2003年進口大米25.7萬噸,年比提高9%,大米凈出口230多萬噸;2003年出口大豆26.7萬噸,同比降低3%,進口大豆2074萬噸,同比提高83%,進口大豆數量超過國內大豆產量300多萬噸。
另一方面,2004年凈出口格局將發生根本轉變。
由于國內減產、庫存下降、供給趨緊,以及糧價上漲等因素影響,近兩三年來糧食凈出口的格局將在2004年被打破,2004年除大豆、油料油脂外,將大量進口小麥、大豆,而減少大米和玉米出口的可能性已非常大,2004年我國有可能成為凈進口國。
海關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出口小麥36萬噸,同比提高18%,其中4月份出口小麥8.6萬噸,同比提高71%;1至4月份進口小麥近70萬噸,同比提高448%,其中4月份進口小麥43.6萬噸,同比提高945%。1-4月大米出口總量為72萬噸,同比提高5%,其中4月份出口大米2.3萬噸,同比下降82%;1至4月份進口大米24.6萬噸,同比提高54%,其中4月份進口大米9萬噸,同比提高271%。1至4月份玉米出口總量為110萬噸,同比降低75%,其中4月份出口玉米7萬噸,同比降低87%;而進口玉米基本為零。
四月份后,受國內糧價的影響,糧食進口呈增長的趨勢,而出口則呈減少的趨勢。預計后市出口將繼續減少,而進口有可能繼續增加。出口的減少和進口的增加,一方面增強了國內供給,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國內需求,有利于緩和國內供給趨緊、需求趨強的矛盾,抑制國內糧食價格上漲。
(五)國內糧食由供大于求轉向供求大體平衡。
一方面,產需缺口仍然存在。
2003年無論是糧食總量還是所有品種,新增供給均不能滿足需求,產需缺口繼續擴大。
由于產量的下降,我國自2000年開始就出現產不足需的狀況,產量下降加上需求增長,四年累積產不足需缺口達950億公斤左右,其中2003年的產需缺口達到600億公斤。由于缺口逐年擴大,過去供大于求的狀況已轉向供求平衡和趨緊狀態。90年代中期以后累計產大于需約1500億公斤的糧食,近幾年大部分已基本上消耗。
另一方面,今年的增產計劃實現,則產需缺口將有所縮小。
2003國內糧食產需缺口在600億公斤左右,如果2004年糧食增產250億公斤,那么產需缺口將縮小到400億公斤左右,加上進口一部分糧食,動用一部分庫存,就可以達到供需總量基本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品種產需缺口有較大差別。2003年小麥產需缺口為170億公斤,預計2004年仍為180億公斤;2003年稻谷缺口250億公斤,預計2004年將縮小到100億公斤,原因是稻谷大幅增產的可能性較大;2003年玉米基本保持平衡,預計2004年略有缺口,原因是產量持平略減,而需求也相對平穩;缺口較大的主要是大豆,2003年大豆產需缺口在150億公斤,預計2004年仍保持在150億公斤或有所下降,原因是大豆面積和產量增加、今年一季度大豆需求有所減少。
總的來說,過去的供給大大高于需求的狀況不復存在,供給趨向偏緊,供需趨于平衡。
六)市場放開,競爭激烈,調控加強,看漲趨于看穩。
一方面,市場全面放開,競爭拉抬價格。
2004年全國將基本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和價格。
購銷市場化,意味著購銷主體多元化,市場競爭加劇,特別是在糧食供給相對偏緊、需求相對較強的情況下,多元競爭的局面將促使糧價上漲。在購銷市場化的初期,國有糧食企業暫時處于劣勢,主渠道收購將繼續保持較低的水平,市場調控的作用有所減弱。
購銷市場化,意味著糧價大體上將由市場決定價格,如此,市場變化加快、價格波動加大。由于糧源分散、渠道增加,農民售糧和企業收糧時間延長,市場變化加快,季節差價、品質差價和地區差價擴大,價格波動也加大。
在市場市場體系尚不完善,流通體制還不健全的情況下,收購市場無序競爭狀態將繼續存在,另一方面,市場管理加強,競爭趨于理性,抑制價格上漲。
由于加強監管,宏觀調控也將有所增強,收購市場無序狀態將有所好轉,促使糧食市場及價格的相對穩定。另外,影響市場的相關因素強化,提升糧價,但已提前反映和將繼續受到國家調控的制約。
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將加快。2004年GDP增長定為7%,但一季度已接近10%,經濟增長首先刺激生產資料需求擴大,其次是刺激糧食需求擴大,但目前國家已采取措施進行調控,第二季度將有所回落,預計全年可能在7-8%之間。
能源趨緊,運輸緊張,物價趨漲,包括糧食在內的各種水、電、煤等原材料供給不足,運輸瓶頸制約,對糧食價格也有一定的拉動作用。各種非正常因素如非典”禽流感等,既影響糧食價格的波動,也嚴重制約糧食的需求。
前兩次糧價上漲,帶有較強的人為因素推動。近期由于糧價上漲過快過大,漲勢受阻,因此價格趨于回落整理。糧價上漲時,由于賣方惜售,供給明顯不足;而買方搶購,需求強勁,市場看漲心理高度趨同,放大了供不足需矛盾,推動糧價過度上漲;政策調控后,糧價滯漲回落,賣方增加出庫銷售,供給增強;而買方趨于謹慎,減少進貨,需求減弱,糧食供需趨于平衡或供略大于需,糧價趨于回落。
(七)產銷矛盾趨于緩和,流通趨于順暢。
一方面,2004年產銷矛盾、流通問題將繼續存在。
從產銷區的供給能力來看,近兩年部分主產區的結構調整和災害頻發,已使國內糧食產銷格局發生明顯變化,一些地區已由主產區轉向產銷平衡地區甚至有的地區出現缺口,一些產銷平衡區轉向真正的主銷區,主銷區則產不足需缺口不斷擴大。
從糧食生產的分布來看,我國小麥生產主要集中于冀魯豫和黃淮海地區,其產量占全國總產的68%左右;玉米生產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冀魯豫,產量占全國總產的64%左右;稻谷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江蘇、四川、兩湖、兩廣等省,產量占全國總產的68%左右;大豆生產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和內蒙,產量占全國總產的50%左右。這種生產布局特征也加劇了我國糧食地區、品種間的供求不平衡和流通的難度。
從產銷區商品糧供需變化來看,過去一些產糧大省如山東、河南、湖南等省區因減產幅度大,可供調出的糧源明顯下降;東北地區雖然庫存糧食仍比較多,但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省區,調運的難度加大;而銷區結構調整更加明顯,產量大幅下降,需調進的糧食不斷增加。小麥尤其是稻米產銷區和流通格局不明顯,但購銷、調運和平衡難度增大;我國玉米消費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南方地區,而玉米產區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華北地區,因河南等省區來重減產,南方采購玉米地區提前北移,使國內原先形成的流通格局被打破,加劇了東北供給的運輸壓力,使玉米的運銷成本提高。
從糧食品種之間的替補性來看,小麥與稻米的口糧替補性、小麥與玉米的飼用替補性較強,但由于今年小麥減產、產不足需比較突出,玉米大幅增產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相互之間的替補替補余地縮小,相互影響加大。
另一方面,國家加強了糧食的調運,提升鐵路運速,緩解了北糧南調的緊張狀況,將促使產銷區供需矛盾有所緩和。同時,銷區采取措施發展糧食生產,增加糧食產量,也有利于增強銷區的糧食供給能力,減少對產區的需求量。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國內糧食市場已全部放開,多元主體入市,使得糧食購銷渠道發生很大變化,以前國有糧食企業完全壟斷購銷市場的狀況不復存在,當前和今后糧食商品糧的一半以上將由國有糧食企業以外的其他經營主體經營,由于市場的變化,經營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快購快運、快銷、薄利經銷成為主要的手段,俁使市場流通趨于順暢、產銷矛盾趨于平衡,抑制糧價的波動幅度。
八)政策決定后市糧食價格的方向和升降水平。
中央一號文件和最近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國家領導人的講話精神,2004年的政策重心意在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扶持、降稅、補貼、提價是新時期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這些措施不僅對當前和今后的糧食生產發生較大影響,而且對糧食市場及價格的影響也最大、最直接。
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是當前和今后糧食的中心工作,這必然會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加強糧食收購和儲備,加強市場管理,如此對糧食產、購、銷、存各環節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仍將決定市場價格的基本走向。
從政策面來看,扶持糧食生產、增加糧食產量是當前和今后農村工作的重點。作為口糧的僅有稻米和小麥,而上年小麥冬播面積減少、今年夏糧減產已成定局。因此,實現全年糧食增產,擴大稻谷播種面積的可能性最大。實際上,稻米價格大幅上漲,也有利于今年的水稻面積的擴大和產量提高;大豆產需缺口大,價格漲幅也大,有利于增加播種面積,提高產量;玉米需求相對較弱,價格相對平穩,播種面積有可能繼續減少。
國家采取降稅、補貼、提價等措施,最直接的效果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是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種糧收益,增加了農民收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了糧食獲利空間、國家規定早稻最低收購價格為1.40元/公斤,中秈稻1.44元/公斤,粳稻1.50元/公斤,這封閉了糧價的下跌空間,對糧食價格構成強有力的支撐。總的來說,將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商品率、提高糧食有效供給,增強國家市場調控基礎。
上年10月份糧價上漲后,國家并沒有大量集中拋售儲備糧,不少地方還增加儲備糧,這也說明陳糧拋售的減少、儲備糧輪換和增儲措施的加強進一步推動了糧食價格的回升上揚。但在今年2月份糧價漲幅過大、過猛、過快時,國家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包括加強糧食調運、加強糧食市場管理、大量輪換拋售儲備糧等措施,特別是各地、各種儲備糧的拋售數量大,粗略統計,在3-4月份,拋售的各種陳糧達到600萬噸以上,由于拋售的數量大、范圍廣、時間集中,平衡了供需,抑制了糧價的過度上漲,推動了糧價的合理回歸。
2004年國家將全面放開糧食市場,全面購銷市場化,購銷渠道、購銷方式與往年區別更大,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更趨激烈,市場變化加大、加快。但同時各地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強化,應急預案的建立和完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頒布和實施,市場管理的加強,調控基礎和調控措施的強化,將促使糧食市場穩定、糧價趨于合理和平穩。
總的來說,過去糧價過低,政策面主要以提升糧價為主,因此推動了糧食價格的回升上漲;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后,政策加以調控,促使糧價合理回歸;最低保護價格的制定,封閉了糧價的下跌空間,但也制約了糧價大幅上漲的空間。
二、主要糧食品種影響因素和價格趨勢
一)玉米
目前國內玉米價格基本上呈平穩的態勢,主要原因是當前玉米供給較旺,而需求偏淡。
從產區來看,一方面是東北產區農民惜售思想仍然較重,而且離新糧上市還有較長時間,農民還在等待上漲的機會;二方面是東北產區收購旺季基本結束,收購需求減弱,三方面是玉米水分降低,質量提高,抬升價格。上述三方面原因拉動前期產區收購價格平穩上漲,但漲幅一直不大,而且近期受銷區玉米價格低位運行的影響,收購出庫價格也呈平穩的態勢。
從銷區來看,一方面是前期國家加大產區糧食集中調動的力度,近期鐵路又提速,使銷區玉米到貨量不曾出現中斷,而且產區個體商販收購的玉米水分相對較高,不得不即時銷往南方,而南方又正值雨季,不利存放,因此壓制價格的上漲;二方面飼料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養殖業尚未完全恢復增長,特別是五一節過后,離中秋節和國慶節的需求旺季還有較長的時間,需求相對較弱。
從國內供需形勢來看,一方面是國內玉米產需基本平衡,不存在產需缺口或缺口不大;二方面是國內玉米供給能力較強,當前,產區存量相對充足,玉米剛上市不久,尚未到供給緊張的季節;三方面是因禽流感和出口需求下降,影響了國內玉米的消耗,國內玉米存量下降因此而減緩,供給能力因此而增強;四方面是國內玉米需求受到禽流感影響而減弱,一季度出口僅100多萬噸,同比下降75%,因禽流感和出口減少的影響,需求至少減少一個月的量,如此等于增加了一個月的供給量。
從今年的生產形勢來看,一方面受比價效應的影響,東北產區增加大豆和水稻的種植面積的可能性較大,而玉米面積將呈減少趨勢,據有關調查顯示,預計今年東北產區玉米面積將減少3%左右,即使玉米面積減少3%,但減幅仍然不大,而南方則有可能增加玉米播種面積;另一方面,當前玉米才播種,后期不確定的因素較多,但可能預見的是,今年玉米價格也呈上漲的態勢,國家又扶持和鼓勵農民生產更多的糧食,因此,農民肯定會增加投入,如此將有利于提高單產,這交彌補面積的不足,而且如果天氣良好,玉米增產的可能性還是較大的。
綜合上述因素分析,年內大漲大跌的機會較小,以平穩為主、緩升為輔。當然,不排除在部分銷區或短期內出現較大幅度上漲的可能,不過這種機會可能要到新糧上市前后甚至年末才有可能出現。
二)小麥及面粉
當前,國內小麥和面粉價格均呈加速下跌的態勢,尤其是產銷區市場面粉均供大于求、購銷平淡,價格低迷。
筆者預計,在新糧上市前后,國內面粉市場難以出現大的回升,而且近期仍將振蕩回落,但回落的空間已很小;長期來看,平穩向上的總體趨勢仍未改變。
原因首先是供需和價格的互動作用增強。由于當前面粉存量較大,前期麥麩價格大幅上漲,正說明面粉生產量減少,面粉生產量減少說明當前市場面粉存量比較充足,由于生產量減少,面粉價格又下跌,制約了生產加工企業對小麥的采購需求量;反過來,小麥采購的減少,使短期內小麥供大于求,促使小麥進價下跌,小麥進價的下跌又推動了面粉價格的回落。
其次是陳糧拋售的壓力仍存。3-4月份國內產區連續不斷拋售了大量的庫存,促使市場供給大于需求,近日河南產區第五次拋售60萬噸的小麥,成交價格低于當前市場價格,預計在新糧上市前,產區的騰倉出庫還將不斷進行,這將使后市小麥的供給相對充足。
再次是國內小麥供給充足,新糧上市使國內供給明顯趨強。國內小麥因多年減產而使產需缺口逐年擴大,多年動用庫存彌補缺口,又使過去的積壓的存糧大幅下降,并未出現短缺,供需平衡略余;目前離新糧上市不到一個月,雖然新糧上市仍有一段時間的成熟期,短期內并不增加供給,但新糧上市仍將對國內的供需產生較大的影響。
第四是小麥的進出口方面利空因素居多。今年第一季度進口小麥26萬噸,同比增長204.7%,緩解了國內市場供需矛盾;另外,減少小麥出口,緩解了國內市場供需矛盾,免征進口小麥的增殖稅,促使價格趨于回落。
第五是用糧企業、商家手中的存糧仍然較大。目前銷區用糧企業、商家和部分居民在漲價時搶購了較多的小麥或面粉,價格回落后,產量和銷量均減少,存糧消化較慢,而居民的存糧消費也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各方仍有較多的存量,價格雖然加速下跌,但銷售仍不景氣,近期南方多為降雨天氣,溫度高、濕度大,不易保管,商家不得不將已存放較長時間的面粉壓價銷售,據筆者了解,目前產區的面粉加工企業也在急于銷售面粉,但是銷區存糧不消化,用糧企業和商家仍然不會大量進貨,因此市場成交稀少,如此還將繼續進行消化整理。
六是淡季需求較弱。五一節過后,面粉市場進入了漫長的消費淡季,需求明顯較弱,而目前離中秋、國慶節還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如此,將制約小麥、面粉價格的上漲;長遠來看,面粉市場旺季要到9月份才能來臨,今年的中秋、國慶又集中在一起,旺季需求的旺盛程度也有所減弱。
第七是預計今年小麥豐收。雖然今年小麥播種面積繼續減少,但小麥長勢良好,預計單產有所提高,總產將與上年持平略降。在當前國內供給充足、需求不強的情況下,即使新糧上市,小麥面粉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仍不大。但是,新糧上市后,在補庫、增儲、增存等需求因素刺激下,加之又有國家政策底價的支持,新糧價格仍以平穩為主,如果市場競爭加劇,還可能出現小幅上漲的情況但仍將是相對平穩的狀態;預計第三季度末后有可能出現小幅回升上漲行情。
(三)稻米
五一期間國內部分地區稻米價格開始企穩回升,一方面是價格深跌之后的超跌反彈,同時前期供給偏大、需求減弱的基本面有所改善。但是,目前稻米市場購銷依然平淡,漲勢沒有持續,價格回升之后又趨于平穩甚至一些地區還略有回落,這主要是刺激價格回升的因素并不是太強,表現在一方面是節日消費過后,需求受到抑制,據了解,前期部分居民在漲價前后搶購的口糧仍有較多的存量,目前口糧消費平穩中略顯偏弱;另一方面是政策性需求,因今年退耕還林補助糧糧源滿足,今年退耕還林面積大幅下降,已基本不對市場形成拉力。
展望后市,筆者認為在新糧上市前,稻米市場的基本走勢將是平穩略升。
從供給方面來看,主要是當前稻米存量雖然大幅下降,陳糧拋售減少,但當前的需求狀況而言,還是供給有余。
一方面是國家儲備和地方儲備仍然有較大的存量,如果價格出現大幅上漲行情,國家和各地必然加以調控。
二方面是社會存糧尚未完全拋售,特別是前期加工廠和商家搶購的稻米,因價格下跌后銷售不暢或惜售,至今仍有較多的存糧。
三方面是農民手中稻米可供出售的商品糧大部分已出售,但農民仍留有余地,如果早稻中后期長勢較好,當豐收在望時,農民仍可能將多余的陳糧上市銷售。
四方面是目前國內稻米存量大多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近期吉林拋售60萬噸的陳糧對市場已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東北粳米對南方秈米影響相對較小,對市場的壓制作用不會太強無論如何,目前國內陳糧已經很少,后期拋售量也十分有限,對市場的沖擊將明顯減弱,這有利于稻米價格的回升。
五方面是早稻預期豐收,產量大幅增長。今年早稻受旱嚴重,春播推遲10天左右,如此也將推遲早稻收割上市時間;近期水稻產區降雨量充沛,旱情完全解除;今年早稻面積增加較多,增幅達到10%左右,如果中后期不出現嚴重的災害,預計今年國內早稻產量同比也將增產10%左右。
從需求方面來看,新糧上市前需求總體呈平穩略增態勢,預計新糧上市后的需求會有所增強。
一方面是稻米主要以口糧消費為主,而近幾年來口糧消費水平逐年下降,雖然人口增加使口糧呈剛性增長,但兩者相抵,口糧總量需求就顯得相對平穩。
二方面是當前正是新糧上市前的春荒時節,農村缺糧戶增加,購買量呈增長態勢,需求相對趨旺。
三方面是政策性安排用糧的糧源已充足,減弱了市場采購;同時,由于當前正是政策性糧食安排的季節,退耕還林用糧、農村生活安排用糧的供應既滿足了農村部分缺糧戶的需求,減弱了市場需求,還使一部分農戶將政策性糧用于銷售,返銷市場,增加市場供給量。
四方面是市場預計早稻新糧上市后的補庫、增存、增儲及多元收購有可能促使市場競爭趨于激烈,拉動需求增長并抬升價格。
從政策方面來看,國家政策已經明朗,政策的對后市糧價的支撐占主導地位。
一方面是今年早稻、中稻和粳稻收購保護價格已經明朗,政策底線對后市價格構成支撐,糧價大幅下跌的空間被封閉。
二方面是目前市場價格與政策底價仍有一定空間,但根據以往的經驗,一般來說,在供大于求向供求相對平穩過渡時,市場價格往往要高于政策價格5%以上,目前的價格仍有小幅下跌的空間,但空間已很小。
三方面是國家確定的政策底價也對市場價格的大幅上漲有一定的壓制作用,因為政策底價既然確定在此價位,那就說明此價位是合理的價位,從另一角度而言,也就是如果在此價位上漲幅過大,國家將有可能實施調控。
總體來看,年內稻米價格以相對平穩為主,大漲大跌的行情出現的機率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