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出口品種結構發生變化,傳統農產品出口在整個行業出口中的主體地位正在被新品種出口取代。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3年我國農產品出口188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48%。油、糖、棉等出口增長緩慢或呈負增長,在出口總值中比重明顯下降。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和加工食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增長迅速,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與1995年相比,肉制品出口增長131%,水產品制品出口增長144%,果菜制品出口增長100%,雜項加工食品出口增長151%。上述幾類商品在農產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16.8%增加到25.4%。總的看來,我國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出口優勢正在顯現。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至2002年,出口額在500萬美元以上、增長率高于100%的商品有110種,絕大部分都是在結構調整中新發展起來的勞動密集型產品。2003年,這110品種創匯額達到67億美元,比1995年翻了兩番。
第二,出口主體發生結構性變化,農業龍頭企業和非國有企業成為帶動行業出口增長的主導力量。
楊勝軍說,我國農產品出口過去一直由國有外貿企業集中統一經營,改革開放以后,這種狀況逐漸改變,但到1995年,在出口中的比重仍占81.4%。近年來,外貿經營主體發生了兩個大的變化:一是國有外貿企業出口額及所占比例逐步下降,從1995年的81.4%下降到2003年的43.6%;非國有企業比重從18.6%上升到56.4%。其中,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從13%上升到24%,外商獨資企業由2.8%上升到14.5%,私營及股份合作制企業由1.1%上升到18%。二是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企業逐步成為農產品出口的主力軍。2003年,全國農產品出口企業共有1.3萬余家,絕大多數是出口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小企業。出口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共836家,其中約60%是近幾年成立的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如新疆屯河公司出口番茄量年創匯8700萬美元,諸城舜王、山東龍大等企業出口額也在5000萬美元以上。相當一部分外貿企業也都建立了生產基地,搞訂單農業,向貿工農一體化方向發展。
第三,出口市場開始形成多元化的國際市場格局,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明顯提高。
多年來,我國食品土畜行業出口的傳統市場集中在日本、歐盟、香港和美國。盡管這些國家和地區在我國食品土畜行業出口中的比重目前仍保持在70%左右,但在新興市場的出口增幅遠遠高于傳統市場。2003年與1995年相比,我國農產品對大洋洲出口增長247%,對南美洲出口增長240%,對非洲出口增長202%,均遠高于平均增長幅度。
楊勝軍指出,從入世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情況看,盡管受到來自進口國各種貿易保護措施的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是國際市場容量很大。按世貿組織公布的數字,2002年國際農產品貿易額為5830億美元,按照國際糧農組織的統計,為6000多億美元,而當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只占國際農產品貿易額的3%左右,與歐盟占40%、美國占11%、加拿大占5.6%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我國有豐富的農產品出口資源潛力。我國許多農產品如肉類、禽類、蔬菜、水產的總產量在世界占前幾位,但出口潛力遠沒有發揮出來,出口量基本上只占總產量的1%左右。只要抓住制約出口的癥結(主要是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對癥下藥”,可以加速增長。
三是勞動資源潛力巨大。我國農產品出口不僅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競爭力,一些土地密集型產品也有價格成本的優勢。
四是我國正在進行農業和農村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步伐不斷加快,為擴大出口提供動力。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將加速我國農業國際化進程,改變我國農業資源短缺、資金短缺、科技落后的現狀。從長遠看,將改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環境,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并進一步推動農業對外開放,為加速農產品出口創造條件,入世三年來這一積極效應已開始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