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太擔心”,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說。他認為,盡管我們沒有一個自然通漲率的標準,但目前消費價格指數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用不著太緊張,大的趨勢是回落。至于原材料價格走向,他認為這要取決于投資會不會出現反彈。同時,2月以來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勢頭趨緩,這也印證了“不用太擔心”的判斷。
王一鳴分析,造成這一輪物價上漲的主因是連續4年的糧食減產,漲價的主要是農產品及關聯產品。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城市發展大量占用耕地;二是農產品比較效益下降,導致部分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
然而,減產已是“過去時”。今年糧食豐收基本已成定局。現在的消費價格上漲,主要是一種“時滯”效應。豐收之后,糧價會相應回落,關聯產品價格也會隨之回落。
今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農民種糧的政策,包括減農業稅,使農民負擔減少了一塊;也包括對種糧農民進行直補,國家為此拿出100億元,這些政策措施,都提高了農民種糧的比較效益。同時,國家嚴格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這些措施總體上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從而使糧食產量得到提高。
王一鳴一方面反復強調“不要恐慌”、“沒有問題”,另一方面也指出,糧食豐收、糧價回落之后,種糧的比較效益又會下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又會受些影響。這樣看來,豈不是“糧多了也不行,糧少了也不行”?王一鳴說,不管怎么樣,還是要采取措施,鼓勵農民積極種糧。